【正见网2012年02月13日】
楚文化是中国古代地域文化中一块璀璨夺目的瑰宝。提起楚文化,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留下的光耀千古的楚辞;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世界乐器史上绝无仅有的曾侯乙编钟;享有“天下第一剑”美誉、在地下沉睡两千多年而不锈的越王勾践剑;以及迄今中国保存最好、品种最全、织绣工艺最精湛、被专家学者誉为世界“丝绸宝库”的马山战国丝织品;填补史书记载空白、被誉为地下书库的楚汉简牍;色泽绚丽、工艺精湛,占全国总数五分之三的楚秦汉漆木器;特别是一九七五年六月八日荆州凤凰山出土的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独具类型的西汉古尸……
世界音乐史上奇迹――曾侯乙编钟
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
楚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楚国为代表的、一支高度发达且风格独特的南方区域文化。楚文化是楚人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所创造的优秀历史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具体展现。所谓楚文化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历史文化概念意义上的楚文化,主要是指先秦楚国、楚族所创造的文化;二是区域文化意义上的楚文化,是指从古到今楚地的文化。现今的湖北大部、河南西南部和南部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江苏、浙江和安徽的北部为晚期楚文化的中心;湖南、江西是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的中心;贵州、云南、广东和山东等地的部分地区和韩国也受到了楚文化的影响。与楚文化相对应的有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神传文化的主体――华夏文化(汉朝后亦称汉文化)。
战国漆器――虎座鸟架鼓
楚文化的发展与楚国的崛起是同步的。据《史记•五帝本纪》、《古今姓氏书辩证》及《元和姓纂》等所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氏。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楚国诗人屈原在其《离骚》中一开始就自称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颛顼帝后第五代吴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与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吴回之子陆终,生有六子,幼子曰季连,芈姓,是楚之先祖。季连之后曰鬻熊,学识渊博,做过周文王的老师。其子事文王,早卒。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遂成“熊”姓。西汉史家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记载西周初期楚人领袖熊绎:“当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这一记载表明祝融的后裔自中原進入湖北境内后,熊绎及其后代便成为长江和汉水流域最早的拓荒者,并正式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楚国,以致最后发展壮大成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
战国时期楚国地域
《左传》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川,以事天子。”《左传》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训之以若敖、蚧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从熊渠立其三子为王,到楚武王自立为王,楚文王建都于郢,再到楚庄王称霸中原的近三百年间,楚国就从偏居南隅的“蛮夷”之邦,通过艰苦开发,南征北战,变成“地方五千里”的战国时代最大之国。鼎盛时期的楚国,面积涵盖了整个中国南部,人口曾达到五百万,是战国时期中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这里先后涌现出了道家老子、农学家许行、天文学家唐昧、阴阳学家南公、教育家荀子,还有音乐家钟子期等等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八百年历史的楚文化也随之逐步形成。
楚人宽容仁厚的态度和海纳百川的胸怀,也是楚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获得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楚国兼并了众多的国家,纵横跨越今天的十一个省(市),据考证:“华夏蛮夷濮越,文明程度相差很大,历史渊源各不相同,楚国都能加以安抚。楚国在战争中从未有过像秦军那样,动辄斩首几万,也没有见过大量俘馘的记录。”而且“对于被灭之国,楚人的惯例是迁其公室,存其宗庙,县其疆土,抚其臣民,用其贤能。即使对于蛮夷,也是相当宽厚的”。正因为如此,楚国才能够得到各民族的拥护,显示出强大的容忍度、开放性和凝聚力,在横跨大江南北的广大领域上,开创了一个与西方古希腊文明相媲美的东方楚文明。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汉时期,楚虽为秦国所灭,但以“道”为核心的楚文化并未随着楚国的灭亡而消失。秦末,楚人刘邦、项羽又反过来灭秦,并大兴楚文化,使楚文化有复苏之势。但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自成体系的楚文化便不复存在,而楚文化纯真的精神内涵却与传统中原文化共同构筑形成了中华五千年神传文化。
“一朝君子一朝臣,一朝天人一朝民、一朝文化,一朝服饰。”
(《华盛顿DC国际法会讲法》)从本篇开始,将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来系统的探讨楚文化中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精工细作的青铜礼器、乐器;纹饰华丽、造型奇异的漆木器;巧夺天工的丝织品;纯真、质朴的民风、民俗。揭开其掩盖在哲学、文学,以及在制造、建筑、纺织、服饰、饮食、美术、乐舞等方面的神秘面纱,从而唤醒那埋藏在人们生命深处的荆风楚韵,找回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