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



【正见网2001年03月13日】

芍陂 -- 淮河流域古陂塘灌溉工程。又名安丰塘,位于安徽省寿县南, 春秋中叶楚相孙叔敖督修,距今2500余年。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安丰塘、漳河渠、都江堰、郑国渠)之一。

春秋中期的楚国在今安徽寿县南60里兴修芍陂。芍陂位于淮南丘陵龙穴山北麓。西面是发源于良余山的肥水由南而北流入淮河;东面30米高岗纵贯南北。肥水和岗地之间为积水洼地,洼地以北是一片开阔的冲积平原。芍陂是沿着积水洼地西缘,自南至北折而东,修筑弧形长堤,围成的一个人工陂湖。

淮南丘陵地区是暴雨密集区,每遇大雨,山水怒发,盈川漫谷,冲毁田畴;或当久晴不雨,溪涧水涸,农田龟裂。因此,这里过去是易洪易旱,水旱交错。修了芍陂以后,又有五门“吐纳川流”,控制蓄泄,所以能较好地发挥滞洪、灌溉以及济水通运的重要作用。芍陂灌溉效益十分显著,“芍陂良田万余顷”,使寿春一带迅速发展为著名的产粮区,战国后期的寿春成为繁华的都会。

调节水量的五门设置在芍陂的四周:

东北角为井门,沟通芍陂与肥水,对肥水起吐纳作用;

陂北并列东西二门,东西为芍陂渎口门,泄陂水北流入肥水;

西面为羊头溪口门,泄陂水经羊头溪,东北注入肥水;

西北角为香门;

陂南五门亭附近为纳水口门,承纳涧水和溪水,是芍陂的主要纳水口门。

考古工作者曾在安丰塘老庙泄水库施工中发掘出一座汉代堰坝遗址。该工程为溢流坝,坝口宽约5米。坝身在生土层上以砂礓填基后,层土层草,逐层叠筑,打进排列有序的栗木桩,深入生土层内。坝下有用于消能的“跌塘”,以圆木铺底,两侧打木桩做成挡土墙,尾部有40厘米高的消能槛。“跌塘”前50多米处设有一道迭梁木坝,木坝下也设有消能池和消能槛。这种消能的作用是,当陂内水位超过蓄水标准时,即由坝顶溢出,经过两级消能,再徐徐泄入芍陂渎。

芍陂原周长120里。后历经屡代修浚扩建,目前塘堤周长25公里,面积34平方公里,蓄水量1亿立方。放水涵闸19座,灌溉面积93万亩。芍陂在2 000多年来起到了重要作用,周围人民得到许多好处。

 
(周同收集整理)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