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的个性看人的命运

我修练法轮大法的一点体会


【正见网2001年04月10日】

在我是一个很俗很俗的常人时,我只对自然科学感兴趣。大自然呈现和谐的美,自然科学往往用几个方程式就概括了表面上很复杂的一大堆现象 又体现了其简单统一之美。然而,当我把视角投向人时,投向人类社会时,我发现其比大自然要复杂丑陋的多。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人,太难认识,有的成功顺利,有的坷坎曲折,有人看似好人,却命运多孑,有人看似坏人,却财运亨通,很难解释。在《圣经》旧约中,专门有一本书《约伯》问上帝这些问题时,上帝也没有正面回答。那时,这些问题,我也只是偶尔脑子中一闪而过,并没有深究。修练法轮大法后,随着修炼的深入,这些问题才渐渐清晰起来。

人的命运,本质上是由自己,自己的心性决定的。但又不限于这一生一世,先天带来的东西很重要。老师一眼就可以看穿人的心,还可以看到你的很多前身前世,历史来源。我也不会算命,看手相。如何根据这个人这一生目前的表现来大致判断一下其命运趋势呢?

修练之前,我在认识人上稀里糊涂的,不知道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也不知道如何判断人的命运的好坏。随着修练的深入,我知道人的个性的重要。

西方中有很多心理学著作论述性格(character)的重要性。譬如,在《性格的力量与人生》[1]中,作者在讨论人的衰老问题时有一句话:“为解释衰老,我们通常转向生物学,基因学和病理学,但为了解衰老,我们需要更多的东西:性格的观点。”我认为这话是很有见地的。

常人中,我们常听人议论:“这人个性好。那人个性不好。” 我在这里把个性定义为人的言行长期比较固定的模式,, 它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尤其是与心性有关的。什么是良好的个性, 什么是不好的个性呢?人的个性与命运是什么关系呢?

根据我的观察和实修的体会,大体上人的个性可用“刚强”和“柔和”两类来概括。我们把前类成为 “正性”个性,后类称为“负性”性格。

下面举几个例子,读者一看就知。

拿脾气来说,暴躁,--此属于“刚强”类;
温和,--此乃“柔和”类。

拿怕心来说,有人胆大,敢说感作--此属于“刚强”类;
有人胆小怕事,--此乃“柔和”类。

拿显示心来说,有人喜争强斗胜,狂妄自大--此属于“刚强”类;
有人谦虚诚恳--此乃“柔和”类。

拿欢喜心来说,有人成天嘻嘻哈哈。另有人整天天悲切切,哀声叹气。大喜大悲都不好,修练人到高参次,都喜怒不形于色。

这么一说,有人会说,“柔和”比“刚强”类好。

拿显示心来说,我们不应该狂妄自大,但过分自卑压抑也不好。这使我想起在美国大学课堂里美国和中国学生不同表现(大体如此,不排除少数例外):美国学生发言踊跃,只知道七八分也要说成十分全知道;中国学生即使十分全知道也很少积极主动发言。过份显示和过份压抑都不好。合适的作法是既不自傲也不自卑,而是自信。同样的道理,我们不求名,但名誉来了,我们也不刻意拒绝。在修练中,我体会,老师把我们一颗颗扭曲的心整平 -- 正性和负性性格往零性性格推。

推而广之,过于正性和过于负性的心理都不好,我们应该有平常心。

我们不能简单一概地说刚强类个性好,还是柔和类个性好,因为这还有内外之分。有人表面于世无争,但内心求名求利的思想非常强;有人对弱者么三喝四,但内心怯懦胆小--在真正的恶人面前唯唯诺诺,此为外强中干。

刚类个性坏处是易造业,发挥运用好,有领导才能,胆大有侠义心肠。“柔”类个性好处是不易造业,但是如果内心胆小怯懦,则有负面影响。

人的性格决定人的命运。人生在世,别无所求,只需具有好的品格,往往就能使人成功。确少好的品格是失败的主因。

“我们失去的实质是不好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业力,它和人的各种心是相辅相成的。比如说我们常人有各种不好的心,为了个人利益,做了各种不好的事情,会得到这种黑色物质──业力。这和我们自己的心是有直接关系的,要想去掉这个不好的东西,首先得把你这颗心扭转过来。” (《转法轮》)

刚直的大树易被风刮断,脆嫩的柳条任风吹。良好的个性应该是外柔内刚。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表达过类似的见解:“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共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通过修炼,我们的个性都向这个方向转化。命运也会比修练前变好。

人,你想有好命运吗?请注重个性的改造。但如果没有修炼的心,谈何容易?岂不闻常人中的一句话“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吗?那我们修练人为什么会变化呢?因为我们觉得我们的一言一行一念,老师和天上的神都在看着(事实也的确如此),所以我们有意识地时时修心性,发现不足的地方勇于改正。人的心性决定一切。当一颗心发生变化了,与之紧密相关的一系列言行,为人处世方式,奋斗目标,思维方式---即各方面的个性都会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1] James Hillman, "The force of character and the lasting life", the Ballantine Publishing Group, 1999.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