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评注:中庸之道

王舍微


【正见网2023年03月27日】

【典故出处】

语本《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释义一】

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的处事态度。

【释义二】

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典故说明】

出自教育部国家语文资料库「成语典」(进阶版)网站:

“中”的概念起源很早,古代圣贤尧、舜、禹对于“中”都十分重视。《论语.尧曰》:“天之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意思是说尧传位舜时,以“执中”之道告诫,舜传位于禹,也以此告诫。又《尚书.仲虺之诰》有“建中于民”的说法,意思则是要建立“中正”之道,作为共同的准则。

到了西周初年,“中”成为一种美好品德的观念,《尚书.酒诰》就提到:“丕惟曰尔克永观省,作稽中德。”意思是说人们应该时常观察自己的行为,反省自己的思想,以便能够符合“中正”这种不偏倚的美德。“中”的观念,经过夏、商、周三代,内涵日益丰富。

后来到孔子时加上“庸”字,提出“中庸”概念,使其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的处事态度,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庸〉是先秦儒家重要的经典文献,原本收录在《礼记》一书里,根据唐人孔颖达《礼记正义》引郑玄〈目录〉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伋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

到了宋代,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加上《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为之章句集注。对于“中庸”二字的意涵,朱熹《中庸章句》引了程子的话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则成了一种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处事态度,而且是可行之久远的定理。

古代能了解“中庸”并加以具体落实者,都是圣贤之人,〈中庸〉曾引孔子的话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孔子赞扬舜是有大智慧的人,能取中道施行于民。可是这种秉持中道的最高美德,人们缺少它已经很久了。

孔门弟子之中,唯有:“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见《礼记.中庸》)孔子因而讚扬颜回待人处事能够秉持中庸、坚守善道。后来“中庸之道”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的处事态度。

【注释】

出自朱子《中庸章句集注》: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乐,音洛。中节之中,去声。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达道者,循性之谓,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此言性情之德,以明道不可离之意。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致,推而极之也。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地位矣。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故其效验至于如此。此学问之极功、圣人之能事,初非有待于外,而修道之教亦在其中矣。是其一体一用虽有动静之殊,然必其体立而后用有以行,则其实亦非有两事也。故于此合而言之,以结上文之意。

【评注】

从中庸的释义中可以看出其对中庸内涵或基点的理解差异,一种是诠释为待人处事的行为准则;另一种则是诠释为处事态度。但其相同点都是“处事”而非“处世”。《中庸章句集注》中朱子的注释:“君子循道而行,则能择乎善矣”。如果当作道,则更多的应当是从内心的心态上去秉持中和坚守善,“奉持而著之心胸之间,言能守也。”若仅流于外形上的要求,停留在“此行之所以无过不及,”当属于是退而求其次了。

做人为什么一定要奉持中庸之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缘于所指的这一层的“道”只是通向真正的宇宙大道之门的阶梯,此处的偏离或崩塌,人类的未来便会迷失而找不到返本归真的路。

【评析】

《礼记.中庸》为子思所作,也就是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孔伋(前483年-前402年),字子思。从朱子对中庸的注释中可以看出,人的各种情绪未发之前的状态合乎无所偏倚的中,适度不过份的发(中节)则被认为是和。这里阐述的是对人行为方面的要求,未发之中不过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中庸》章句中一处讲:“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倖。”另一处还讲:“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这里也充分体现了儒家的入世思想。但是,当人类道德下滑的离道越来越远的时候,人的内心和行为就会被撕裂,人们会选择站在哪一边呢?

《中庸》章句中还以子曰的方式讲到:“《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意思就是:《诗经》说:‘神的降临,不可揣测,怎么能够怠慢不敬呢?’其实,这里点到了人类社会建立的根本,人是神造的,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目的是给人通过消除业力和修炼以返回天国的机会,而非让人沉湎于世间咂滋味。因此,人所奉持的中应当是宇宙正理,偏离中的喜怒哀乐等极端情绪都是魔性一面的体现,都是要逐步去除的。唯有坚守善,人才能有机会走入荡荡的天门。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