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2年09月06日】
一、让百姓议论抨击朝政,对大家都有利
郑国的国都有一所乡校,人们喜欢到那里聚会和游玩,每天热热闹闹的。
一天,有位叫然明的朝廷大夫,走过这里,看见有几个人,围在一起,争论得面红耳赤。然明留神一听,原来他们正在议论朝政的得失,抨击官员的优劣,因为出现了不同意见,所以声音越说越大,围观的人也越来越多。
然明虎着脸,转身就走,找到了当时担任郑国执政卿的子产( ?――前522年 春秋时期的名相),忿忿不平地说:“老百姓到乡校去,并不是为了学点有益的东西,倒是兴致勃勃地说长道短,虽然也有人对朝廷说一些好话,可是抨击政事、指责国君、批评大臣的人,为数不少,如果流传开去,对国家有什么好处呢?干脆把乡校拆了,看老百姓还到哪里去嚼舌根?”
子产很冷静的听完对方的话,摆摆手说:“既然老百姓喜欢到乡校去,为什么要把乡校拆掉呢?”
然明连忙说:“你自己去听听吧,老百姓的这些话,对朝廷不利,对你我也绝没有好处呀!”
“我们先不谈乡校的事,”子产依然平静地说,“我有一事请教你:当河水暴涨,即将崩堤时,是因势利导放掉一些水,还是加高堤岸把水堵起来呢?”
“应该放掉一些水,这样就好了。”然明想了想说。
“还有,当一个人有了难言之病,是痛痛快快告诉医生让他医治呢,还是遮遮瞒瞒,不让医生知道呢?”子产又问道。
“当然应该把病情告诉医生。”然明这次回答得很干脆。
“这就对了,”子产朗声大笑起来,“朝廷在治理国家大事过程中,官员在处理大大小小的政务时,都免不了要出些差错,或者干出不利于老百姓的事来。老百姓对朝廷、对官员有意见,说出来,让我们知道了,我们可以及时予以纠正。现在的那所乡校,正是老百姓说话的地方。如果我们拆了它,老百姓自然也就不能再聚集起来批评政事了,把他们的不满情绪,全部憋到肚子里去。那样,就像暴涨的河水一样,堵塞得越厉害,冲决堤岸时的力量就越大,造成的危害也就更加严重。这同向医生隐瞒病情,造成贻误,也是一样的道理。”
然明听到这里,心服口服,赞同地说:“你说得对,这乡校不去拆了,留在那里,对国君有利,对朝廷有利,对你我都有利!”(笔者附言:《左传》原文中,尚有句曰:“…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
二、子产从哭声中辨奸
俗话说:喜怒哀乐,现形于色。意思是说:人的精神状态,能够通过面部表达出来。最能表达人的心理的,当然是哭和笑。然而哭和笑的种类很多,各类哭笑,表达了各种不同的感情。对此,古人早巳有很深的体会和理解。春秋时期的名相子产,还根据哭声,审理过一个案件呢。
有一天,子产带着几个随从人员,在街上漫步,忽听得一户人家中,传出了一个女人恐惧的哭声,待他走到近处时,哭声越来越显得胆颤心惊,声声都撞击着子产的心扉。他便对随从说:“这妇人,一定有亲人将要死了,你们快去看看。”
随从人员奉命前往那户人家察看,见一男子直僵僵地躺在床板上,一个女子正在痛哭。询问之后,知道那女人是死者的妻子。
子产听了随从的报告后,似乎不信,问道:“果真是那女人的丈夫死了?”随从回答:“已死了有一个时辰的光景。”
子产立即面露怒色:“这就不近情理了!”随从不解子产为何发怒。丈夫死了,妻子当然要哭,有何不合情理之处?
子产对随从说:“快去叫仵作(验尸的吏员)来验尸,那男子死得蹊跷!”随从虽然不解子产之意,然而,还是按照子产的意思办了。不一会儿,仵作就去那户人家验尸。
在回归的路上,子产对随从解释说:“按人的常情,亲人有病则忧,临死则惧,既死则哀。我听了那妇人恐惧的哭声,以为她的亲人即将死亡。谁知她丈夫已死了一个多时辰,那她为何要发出恐惧的哭声呢?”随从人员若有所悟地聆听着子产的话。
子产继续说道:“她听到我们的脚步声,恐惧的哭声更甚了,这又说明什么呢?”
随从这才恍然大悟:“我明白了,那男子是她害死的。她既要杀死丈夫,又怕外人议论,为了遮盖其杀人真相,又不得不哭。但哭声中,不免流露出恐惧来,听到我们的脚步声,恐惧越加深重了。”
子产点头称是。
不一会儿,那女子就被押来了。验尸结果,她丈夫果然在熟睡时,被她用刀子捅死。有她行凶的刀子和血染的衣服作证。
那女子不得不在事实面前服罪,但她还不知是她的哭声泄露了“天机”。当然若非遇到子产这样机敏干练的人,她或许是能够蒙混过去的。
正是:
大智大慧郑子产,
广开言路胸臆宽;
不毁乡校舒民怨,
千秋万古美名传。
明察秋毫弹指间,
心澄眼亮别忠奸;
端的公仆皆如此,
有之国泰民必安。
(事据《通鉴记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