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文明书

宋紫凤


【正见网2013年05月14日】

在今天这个环境下,说起礼乐文明,这几乎就是一个完全抽象的概念。而我所谓之“抽象”,并非哲学意义上对某一事物在本质上的萃取与总结,那样的抽象反倒是好事。而今人对礼乐的“抽象”,却是完全抽掉了她的本象,既不知其表,更不识其本,这其实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以我们现代人的理解,“礼乐文明”的礼大概就是礼节,较高明的认识是为人处事之道,那个乐大抵就是音乐歌舞,而文明也就是各种文化现象的集合了。的确,如果这就是我们对“礼乐文明”的全部理解,又如何能得见她经纬天地,照临四方的威仪神圣呢。我们远离她,太久太久了,我们误会她,也太深太深了。于是当下,如果我们想要对这一切有所反省,想要对她重新理解时,不妨效法孔子的心斋之喻,在走进礼乐文明前,先虚其心以至诚,不抱有任何观念的去静观如是。

礼乐文明之溯源

作为华夏文明之一部的礼乐文明,与儒家文化关系极大,若以儒家文化为基点而论,则礼乐文明为其主体表现,若以礼乐文明为基点而论,则礼乐文明为儒家文化之发源。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孔圣先师祖述礼乐,相当于现代人演说唐朝。仅据可考诸载籍者,礼乐文明贯穿三代之世,臻于西周。自周东去,由盛转衰,至孔子世,以当时之标准是为礼崩乐坏,而孔子所为,以今人较容易理解的一个角度去看,可以视为在中土引领了一场比之西方早了近两千年的文艺复兴运动,作《春秋》,使乱臣贼子惧,所以尊王;修礼乐,使华夷之辨明,所以攘夷。于是在孔子克己复礼的努力下,礼乐文明之中兴使周王朝又延续了二百多年,以前后享祚八百年为后世朝代不可企及。

其后,礼乐文明一经秦火,几尽灰灭,而不百年间,又于汉代越壁穿墙而出,至武帝时终于儒术独尊,从此,这一铭刻于长简之上的古老文明终于胜出诸子“家人言”而大放光华,随大汉王朝火德日盛,即便在大汉朝也归于烟灭后,而礼乐文明却继续发扬中土,两千年珠焰流布,灿然可观。

这也就是当我们第溯其源,对礼乐文明之脉络的一个纵向把握。

礼乐文明之内涵

接下来再说礼乐文明的具体涵义。现代人多以“文明”等同制度进步与科技进步,此现代化涵义更近于西方CIVILIZATION之意象,并非“文明”二字的本义。所谓文明者,根本上讲就是文治教化,而礼与乐即是实现文教昌明的两个方面,不妨稍加对比以求其梗概。

首先,礼乐教化各有针对。既为教化,必然要因人施教,于是,人之有欲,以礼节之,人之有情,以乐导之。情欲有节,不走极端,遂立于中庸不败之道;

其二,礼与乐者作用各异。礼者,所以定三才之秩序,使人人各有其位,各守其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得其所。譬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为礼之一端,绝无现代人所强加之阶级意识。乐者,所以倡三才之和谐,声音之道与心通,与政通,故而五音不乱,则政通人和,天下大治。要言之,礼承认万事万物的个性,乐强调万事万物的共性,可谓是存异而求同,圣明之至。

其三,礼乐殊途互为补充。恰如治水,筑堤以阻之,凿渠以通之,比之礼乐,礼则堤也,重在节制,乐则渠也,重在导引。又如治病,服药以攻毒,调心以养生。比之礼乐,礼则服药,重在治标,乐则调心,重在治本。礼乐二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礼乐文明之中心

礼乐文明虽然内涵广大,汗漫无涯,但却有一不变之中心,就是“尊道崇德”。现代人说起道德,多觉虚无缥缈,或是一种听之而已的口号。其实道德并不是空洞的,老子讲了道超越世间时的样子:无名无形。而孔子则讲了道进入世间时的样子,也就是道德在社会上、在生活中的具体内容:帝王守帝王的道德,人臣遵人臣的道德,人子有人子的道德,夫有夫德,妇有妇德,文有文德,医有医德,师有师德……而礼乐文明就是通过礼与乐在人间世这个层面上来体现和推行道德。所以不明白的人觉得孔子的规矩太多,明白的人知道孔子是借规矩立道德。正所谓无规矩无以成方圆。

而礼乐文明的伟大也就在于这个道德中心,这是形而上之根本,至于礼仪,器物,歌舞,乐器,这些只是形而下之末节。学礼者,要学其根本,离开根本,礼就成了毫无意义的繁文缛节,乐就成了消磨心志的靡靡之音。林放问礼之本,孔子答曰“大哉问”,就是说这个问题问的大,问的好。而接下来,孔子没有象往常一样,讲那些繁琐的规矩,却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可见孔子与礼之态度,其标准并不在于用度的奢侈,而丧礼中,真诚的哀悼之心才是最重要的。而《论语》所说“祭神如神在”,也是点到了礼的根本,要心怀用敬之道,而不是走一个形式。

礼乐文明之殇

但是,这一维护中华民族道德千年之久的伟大文明,却没能走过共匪的劫火。而初期的文革式的打砸烧,只是一种最原始的破坏方式,破坏性更强的则是中共特色的附体式破坏。于是中共“制礼作乐”后,清宫肥皂剧成了康乾盛世的缩影,哪吒闹海有类红小兵造反有理,而《孔子》与《秦始皇》竟也有了交集,那就是有如《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华丽与空洞,以及背后党文化的狂悖与荒谬……喜欢的人自然是喜欢,不喜欢的人,也真就把这以为是礼乐文明之余绪去胡骂一通,又哪里会对她生出什么敬意。

而我们也就生在这样一个末劫之世,生来不知何为礼,生来不知何为乐。于是,无论历史上有过多少乱世与悲剧,从来没有人象今天的我们这样的迷茫过,若无根之草,似九秋之蓬,如不系之舟,不知道自己在被摄入到等待在前方的暗流与漩涡之前还能漂流多久。

礼乐文明之复兴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谈及礼乐文明之复兴,难度不论可知。礼仪、器物、乐章,或可缘迹逐响于断简残编中,而其背后精微广大的道德内涵,甚至已不能为现代人所理解,又如何复兴!但,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开始注意到一个以“神韵”为命名的艺术团的出现,不仅是以其冠绝当世的舞蹈,中西合璧的音乐,或是跨越时空的天幕,更因之所提出的与此无神时代形成强烈反差的复兴神传文明之宗旨,以及由此神圣宗旨所必然开启的文明之新运。同时被人们注意到的,还有一个特别的细节,那就是每一位神韵艺术家对于神传文明之复兴、对于真善忍普世价值之弘扬,绝非口号式的高自标许,而是从自身做起的全身心的服膺与实践。在此过程中,他们将道德的修为转化为奇妙的灵感,绝世的技艺,大美的乐舞,恢弘的造境,再现了礼乐文明的力量。

凡神韵之所至,莫不倾动一方,人心善化,世风为变,可谓效如影响。早已习惯用数学去思维的人,无法用方程式推导出“德多少钱一斤”,而大美之乐的造境却使一个哪怕完全不懂数学的人一霎间明白:道德=无价!因为这是完全超越了机械的冰冷的学科理论的,礼乐文明所唤醒的是人最本能的最直接的意识,无需论证,只有服膺!

想来,神韵艺术团之出世,恰如佛谕圣花优昙婆罗,其生也,悄然静默,人莫知其所来;其华也,惊世骇俗,世莫知其所止。而这样一个神迹的出现也必然内涵博大玄机,或许我们暂时还不能够完全理解,但至少可以看到的一点是礼乐文明因之而复生,而我们所收获的另一启示则是,作为现代人类的我们,在与彼千载文明的神光交会中,不是去研究,更不是去批判,而是当有如托钵万里心怀赤诚的去“朝圣”,当有如身体力行一丝不苟的去奉持,如此,我们也必将见证礼乐圣教经天纬地,神传文明再造区宇的不世之功。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