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4年05月30日】
韩国“岁月号”客轮沉没,总理郑烘原主动担责并辞职。此事在中国引发热议。有网友说:“你看这耳光扇的,叫咱天朝(中共)的官员情何以堪?”也难怪,在日韩和欧美,官员辞职是家常便饭,内阁集体辞职也很常见。而中共官员,你听说过有辞职的吗?没有。大家听得多的反倒是被免职的问题官员又复出了。是不是中国人官瘾大,没有辞官这一说?不是的。在中国古代,辞官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儿。
逄萌 挂冠而去
逄萌,曾为亭长,长于阴阳之术。王莽杀了儿子王宇,逄萌对朋友说:“三纲(君臣、父子、夫妇之道)已经断绝了!若不离去,将大祸临头。”随即摘下官帽,挂在东都洛阳的城门上,带领家人渡海,客居辽东。后人因此称辞官为“挂冠”。汉光武帝即位后,他又到崂山隐居,养志修道。光武帝下诏征召他,他假托年纪老迈,几次征召都不肯去。
朱寿昌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而改嫁,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四方寻找生母。后得到线索,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他终于在同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朱寿昌弃官寻母的孝行,受到王安石和苏轼等人的赞美。
王十朋 上疏自劾
王十朋是宋高宗御笔钦点的状元。他为官廉洁正直,力主抗金,还革除朝中积弊,弹劾居功自傲的太尉杨存中,建议皇帝取消了多年来皇城逻卒察事这一特务制度。王十朋在京当官不到四年,就闻名全国。宰相陈康佰嫉妒他,分配他管理宗室谱牒,将其闲置起来。王十朋就申请离职回老家休养。宋孝宗即位后,他才重新被起用。
公元1163年,皇帝决心北伐,王十朋极力推荐主战派张浚为统帅。可悲的是,由于宋军内部不和,造成失败。朝廷对张浚进行处罚。王十朋站出来,要求对自己也进行处罚。原因很简单:张浚是自己推荐的,理应一起受罚。众多大臣上书挽留他。王十朋坚决要求接受处罚。于是,他再次返回老家。
王十朋不仅以正直著称,而且政绩卓著,在全国老百姓中享有很高的威信。老百姓十分敬佩王十朋,为了表达感激之情,老百姓自编了许多诗歌,赞扬他的功绩。尤其是他曾任职过的饶、夔、湖、泉四州颂扬王十朋的顺口溜不少。有一位书生,将这些诗和顺口溜收集起来编刻成书,一时传为佳话。
在我国戏曲史上,有一曲有名的南戏《荆钗记》。戏中的王十朋就是一个忠臣的典型形象。
刘基 退隐避祸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隐居时青田曾著《郁离子》。他屡出奇谋,是大明开国第一元勋。朱元璋大封功臣,刘基被授弘文馆学士、上护军等职,年俸禄240石,比其他功臣低。朱元璋想封刘基为丞相,但刘基一再推脱——他恐惧朝臣的倾轧,还看出朱元璋猜忌心重,将对功臣诛杀屠戮。他说:“我太嫉恶如仇,又不耐烦繁杂的政务。皇上还是另选高明吧。”
洪武四年,刘基请求告老还乡,时年61岁。还乡后,他不与地方官来往,从不讲自己的功劳,唯棋酒诗文自娱,行动十分谨慎。刘基被后人称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
民间有“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出身东晋官宦世家,从小就崇尚自然,不合流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田园居》)。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出仕,做过几回官。任彭泽县令时,碰到浔阳郡督邮来巡,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
在家乡,他躬耕饮酒,吟诗作赋,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田园生活。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李靖 功成身退
李靖,唐朝开国元勋。他南平萧铣、辅公佑,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出将入相,位极人臣,曾作《乞解职表》,以“疴疾日侵,腰脚疼疲”为由请求辞官。唐太宗李世民特意下诏褒扬其功成身退的气度。诏书说:“自古富贵而知止者盖少,虽疾顿惫,犹力于进。公今引大体,朕深嘉之。朕今非成公雅志,欲以公为一代楷模。”(自古以来,身居富贵而能知足的非常少,有些人就是有了病,还强留着不肯辞官。李靖能识大体,实在可嘉。我批准你的请求,不仅成全你的志向,还想把你作为一个时代的模范人物!)
因辞官而受到皇帝赞誉的,李靖可谓华夏第一人!
范蠡 三聚三散
范蠡,楚国宛地人,辅佐越王勾践,一雪会稽之耻,被尊为上将军。他急流勇退,化名鸱夷子皮,在齐国海边躬耕兼做生意。齐王把他请到国都临淄,拜为相国。才三年,他喟然感叹:“治家能致千金,居官至于卿相;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他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再次退隐。来到陶这个地方,操计然之术,成为天下巨富。他再次分散千金给贫者。老死于陶,天下尊他为陶朱公。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
陶弘景 山中宰相
陶弘景,天资聪颖,十五岁作《寻山志》,述说自己倾慕方士的隐逸生活。二十三岁做过南齐巴陵王的侍郎,后来担任过诸王侍读一类官职。到了三十六岁那年,决意辞官修道,来到茅山,自号“华阳隐居”。梁武帝萧衍知道他是个奇才,多次请他出山做官,但他坚辞不出。只是有军国大事,仍派人向他咨询。“山中宰相”的名声就此传开。
在茅山,陶弘景采药,炼丹,修道,还为人治病,分文不取。陶弘景所属道派叫上清派,从他隐居茅山后,茅山成了该派的中心,史称茅山宗。上清派也因他而名声大震。
陶弘景写的《神农本草集注》、《养性延命录》都是重要的中医著作。
虞丘子 让贤
春秋时,楚国的令尹(宰相)虞丘子辅助庄王治理朝政,深受赏识。后来,虞丘子发现孙叔敖有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他就向庄王呈请辞职,推举孙叔敖为令尹。他说:“孙叔敖虽然年轻,但是很有才能,道德修养很好,没有私欲。大王若用之,一定能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庄王听从了他的请求,任命孙叔敖为令尹。孙叔敖也不负众望,三年将楚国推上霸主地位。
柳下惠 直道事人
柳下惠,姓展,名获,字子禽,春秋时期鲁国柳下邑人。他在鲁国做士师(掌管刑罚狱讼之事的官)时,居官清正,生性耿直,不事逢迎,得罪了权贵,接连三次被黜免。他虽屡次受打击排挤,但他的道德学问名满天下,各国都争着以高官厚禄礼聘他,他一一拒绝了。人问其故,他回答:“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坚守正道,到别国去难道就不会三次罢免吗?如果曲意逢迎,又何必离开家国?)最后,他弃官归隐,居于柳下,招收生徒,传授文化礼仪,深受乡人爱戴。享年百岁,谥号为“惠”。人称他为柳下惠。
他还是典故“坐怀不乱”的主人公。孔子、孟子及后世对他十分尊崇。
王绩 “斗酒学士”
王绩,隋末举孝廉,授秘书正字。他性情旷达,嗜酒如命,人称“斗酒学士”。唐武德八年,王绩以原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期,太乐署史焦革善酿酒,为了美酒,王绩自求任太乐丞。后因焦革夫妇相继去世,无人供应好酒,遂弃官还乡。在故乡东皋,他把焦革制酒法撰为《酒经》一卷;又收集杜康、仪狄等人的酿酒经验,写成《酒谱》一卷。他写了大量诗歌,被后世公认为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古代辞官的人很多,辞官的理由不一,上面列举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有人连皇帝都不想做——梁武帝萧衍一心向佛,多次到寺庙舍身,是大臣把他给请回来的。清朝的顺治皇帝据传是到五台山出家了。古代还有更多不愿出来做官的名士,如巢父、许由、庄子、介子推、严子陵等等。
49年以前,中国的主流思想是儒释道思想。佛道两家是出世的,对俗世利益是不看重的;信佛道的人看重的是生命的升华、光明的彼岸。相反,他们认为当官是一种负累。儒家看重的是“忠孝节义”,做官只是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理想的一种途径而已。当官不为权位,而是经国济世,当这一理想实现后则可退隐。如果朝中奸臣当道,自己壮志难酬,就归隐山林。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天下政治清明就出来实现抱负,天下政治黑暗就隐退)
因此,不难理解:辞官在中国古代是很平常的事儿。
纵观历史,放眼世界,中共是个怪胎。在中共治下,大家削尖了脑袋往官场里挤,如不能当官,做个公务员也是好的。更奇怪的是,很多被免职的问题官员又换个马甲复出了(如:因山西襄汾溃坝事故被撤的临汾市委书记夏振贵;因上海静安大火撤职的静安区区长张仁良、副区长徐孙庆;因三鹿奶粉事件免职的河北石家庄市委书记吴显国、市长冀纯堂;因瓮安事件被免职的贵州瓮安县委书记王勤等等都复出了)脸皮之厚,世所罕见!
中国人怎么变了呢?
因为今天的中国人受中共唯物论、斗争思想等党文化的毒害,重物欲无信仰,追名逐利,你争我夺,现在是一切向钱看。好像当官就是为了发财享乐,礼义廉耻统统抛之脑后,他们是不知辞官为何物的。
参考资料——
附:外国著名辞官者
苏拉,古罗马执政官,出身社会底层。他费尽心血登上权力的顶峰(取得终身独裁官职位),却突然宣布辞职,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隐居到他的一座海滨别墅里。
圣马丁,南美独立战争的领袖之一。1821年7月28日秘鲁宣告独立,圣马丁被推举为秘鲁“护国公”。1822年9月22日,他辞去职务,悄然隐退。
辛辛那提,古罗马贵族,在罗马受到攻击的紧要关头,他被任命为独裁者。赢得胜利回到罗马的当天,他就立即辞掉了独裁者的权位,回到城外的农场。他认为:身份可以改变,但其高尚的道德内涵却不变。
美国的开国总统华盛顿被称为“美国的辛辛那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