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词〗系列解词之四:智慧

钟华人


【正见网2016年03月16日】

【智慧】
《汉语辞典》解释:指人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的能力。 如,聪明智慧

◎说文解词:
『智』:

〖造 字〗智:甲骨文“ ”= (干:木制武器)+ (矢:箭)+ (口:言论)。金文“ ”在下面多加了“ ”(曰:说),强调了“言论”。智的异体字“”保持了造字原貌。

在早期的时候,常用“知”来代替“智”,可通用,后来才慢慢分开使用。知:篆文“ ”=“ ”(矢:箭)+ (口:言论)。

〖本 义〗智:干为武器,箭也为武器,中间一张“口”将两个武器分开。两个武器碰到一起,那就是战争、纷争、争端、争斗的意思。出现争端和战争,那肯定是在讲不通道理,辨不清是非的情况下才发生的。而一张嘴将两个武器分开,也就是说靠一张嘴将纷争解开,这就是“智”,有明辨、解惑的意思。

知:箭加上嘴。古话说,开弓没有回头箭,箭的特点是,射出后不可能收回,直达目地,不会转弯。而嘴代表言论,意思是说出的话直中要点,永不收回、改变。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使说出的话永不需要收回?那肯定是在说出的话经过时间的检验永远是正确的情况下,也就是说,说出的话是真理的情况下,才不会收回,并且直中要点。

所以智的本义是:明辨,言论直中要点。

〖引申义〗言论是内在的表达,是自身思想和水平的外在表现,有什么样的水平才能说出什么样的话来,明白道理,才能够讲明道理,明辨是非,才能判断是非。所以说出的话能够道明真理、直中要点,那肯定自身通晓事理、博学多闻,聪明机敏。所以,智又引申为通晓事理、博学多闻、聪明机敏。

儒家非常重视“智”,定为“五常”之一,作为人的行为准则,五常分别为仁、义、礼、智、信。孔子说:“智者不惑”,这是儒家对智的理解,只有学识广博、通晓事理,能明辩是非真伪,才能达到“不惑”。

『慧』:

〖造 字〗①彗:篆文“ ”= (丰,细枝茂盛的草)+ (丰,细枝茂盛的草)+ (又,手持),造字本义:用一种细枝茂盛的干草扎成的扫帚。所以扫帚星称为“彗星”。

②心:篆文“ ”。 ③蛇:篆文“ ”,象征贪婪、欲望。 ②③可以看出“心”与“蛇”非常相似,“心”顶部开了一个孔,称为“窍”,这个孔就是“心窍”。如果迷失了心窍、被欲望等堵塞了心窍,就成为“蛇”(欲望、贪婪)。

慧:篆文“ ”=“ ”(彗,扫帚)+“ ”(心)。

〖本 义〗扫帚是清理脏东西,打扫卫生用的。一把扫帚在心上,意思是打扫心灵,清除心里的欲望、执著、私心邪念等,使心灵保持纯真、干净。

〖引申义〗古人说:“静能生慧”,静是指心里没有任何杂念,心如止水。怎样才能做到心如止水没有任何杂念?那首先得将后天形成的一切私心、欲望等全部清理干净,才能做到静。达到了这个目地那就生出了“慧”,也就是“开慧”了,“开悟”了。

而这个去掉心中一切私心和欲望的过程,就是生命返本归真的过程,也就是修炼的过程。达到了这个“开慧”的目地,那就回归到了生命最先天纯真的本性上,回归了“自然”。用道家的话说就是成为“真人”,用佛家的话说,就是修成了“佛”(佛的意思是觉者、觉悟了的人)。

而“真人”和“觉者”对人来说,是神通广大、能力无边的,知道世间一切生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什么也瞒不了他们,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洞察一切、神目如电。

所以慧又引申为心如明镜、洞察真伪,能知晓、看破世间一切,不被事物表相迷惑,看到事物的根本。 如:慧眼、慧根。

『智慧』:将二字结合起来,智慧的本义就出来了,指博学多知、心如明镜,能看穿事物表相,识破世间一切真伪,口吐真言。

内涵解读:

“智”与“慧”虽然都含有明辨是非真伪的意义,但智的明辨是由外而内的,慧的明辨是由内而外的。
“智”是通过外在的博学多闻,通过不断地学习、闻道,通过全方位了解、思考、辨别,以通达事理后,从而达到内在的明白、醒悟。
“慧”是通过内在的净化、提升,使内心越来越明净、觉醒,最后返本归真,达到“开悟”后,跳出无明的人世,而洞穿世间一切,心如明镜。
“智”与“慧”的内涵有重合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侧重不一,方向不同。
如果将“智”中“慧”的内涵剔除掉,那只能算是世间的一个聪明人,或狡诈的人,有才而不重德,成不了大事。
如果将“慧”中“智”的内涵剔除掉,那就如同小孩一样,非常单纯,纯真而无知,成不了正果。
只有即“智”又“慧”,能闻道、悟道又修心,明理又重德,才能成就大智慧。

“智慧”的内涵对我们的启示:对一个事物,从外在要全方位了解,不听一面之词,不偏听偏信;对内要放下心中的偏见和观念,公正无私地思考、辨别,才能明辨是非真伪,不被欺骗蒙蔽,活得明明白白,才能成为自己生命真正的主宰,得到美好的未来。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