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6年07月16日】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竣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嘉庆十六年(1811)中进士,选庶吉士,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自从做官之日起,林则徐就矢志做一个济世匡时的正直官吏,并表现一个实干家特有的精神状态:“于政事无所不用心。”他特别“究心经世之学”,不务虚名。在京城任职期间,他就对当时农业生产的一个主要问题——水利,极为重视,曾利用京师丰富的藏书及档案,潜心研究畿辅及其他地区的水利问题。
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为了推动生产的发展,历朝历代都不得不重视兴修水利,其间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治水专家。林则徐完全可以与他们并驾齐驱。他初任地方官时,就注意兴修水利,以解民困。在江苏按察使任上,更以其实干精神为当地官员所佩服,一致推举他总办江、浙两省七府的水利。
道光四年(1824)底,江南高家堰十三堡决口,洪泽湖水外泄到山阴、宝应、高邮、甘泉、江都五州县及下游之泰州、兴华、盐城、阜宁等处,均被水淹。与洪泽湖相连的淮河,是漕运的必经之道,高家堰决口,还引起淮河水位下降,造成“黄河淮弱,漕艘稽阻”,清廷为之震惊。由于南河总督张文浩,治水不得力,道光帝将其撤职,并于道光五年(1825)三月下特旨,命正在家乡为母守丧的林则徐“夺情”,赶赴南河督修堤工。按照当时礼制,官员遇父母丧,须去职在家,守丧三年。如今因国事需要,朝廷特命终止守丧,称为“夺情”(舍家情而务国事)。林则徐深知河工,关系到朝廷漕运大计和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于是不顾身体多病,毅然接受了“夺情”的谕令,身着素服,不用顶带,于四月离乡北上。
为了洞悉水患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林则徐一到治河工地,便毫不迟怠地出门查工。他由六堡迤南,逐段验勘到十三堡决口,又由十三堡迤南查到山盱厅的古沟,复由古沟迤北查工至堰,最后折回六堡,前后十余天。他沿途驻扎工地,“与僚佐孜孜讲画,毫无倦容。”返回六堡寓所后,又天天往迤北或迤南一带查看,的确是“昧爽(天还没亮)视事,夜过半方息。”通过亲自查勘险情,林则徐对如何兴工,已是胸有成竹了。为了保证南北航道畅通,他一方面向两江总督魏元煜,建议试行海运,一方面抓紧督催堰工。在施工过程中,林则徐仍是一丝不苟,连下雨天也坚持到现场查工,素服徒步泥泞之中,修堤的民工,竟不知他是一位三品大员。由于林则徐实心任事,亲自督办,数月之后,堰工告竣。因积劳成疾,林则徐又辞归故里。
在归乡期间,以及后来任官湖北、湖南、江苏时,林则徐都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如道光十年(1830)任湖北布政使时,正值荆州大水,林则徐到任三月,“始而抚恤灾黎,继而勘办蠲缓,近乃修筑堤防”,“殆无片刻之暇”。林则徐最终以他干练的才能和务实的作风,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并受到道光帝的器重。道光十一年(1831)十一月,道光帝以林则徐品学俱优,办事细心可靠,擢升他为东河河道总督。
东河河道总督,管辖山东、河南两省境内黄河、运河的修防事。林则徐上任时,正值隆冬,天寒地冻。为让来年漕运畅通,他立即督促运河两岸各厅,汛前筑坝挑河,插锨兴工,并令山东、河南两省黄河地段属吏,防备黄河上游的积冰冲击堤岸。光下命令还不够,林则徐深知河工弊端:以往管河官员,多贪污河工款项,中饱私囊,置沿河百姓安危于不顾,虽然朝廷屡屡拨款,却收效甚微。为铲除往日弊端,林则徐下达命令后,又亲赴运河各工段查验,以防属吏偷工减料。他不顾天气寒冷,走遍所属各厅,汛前后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在查验过程中,林则徐细心体察,咨访研求河工形势和工程质量,对于办工程不力的属吏,严行纪律。通过实际考察和了解情况,林则徐“绘全河形势于壁,孰夷孰险,一览而得,群吏不能以虚词说谎。风气为之一变!”一次,他到某汛,发现该汛主簿徐恂,督工不认真,河床挖得东深西浅,遂将徐恂,摘去顶带,责令重新督工加宽,“并视改正情况,决定其去留。”
不久,林则徐又冒着严寒,到河南东部,查验黄河两岸河防各厅的料垛。料垛是用高梁秆子、杨柳枝和泥土混合而成的垛子,乃修防堵口的第一要件。然而在以往,这第一要件竟成为河工的第一弊端。很多官吏贪污,即从此入手,他们想出许多花样,或将秸料架井虚空,用朽黑腐烂的秸料充塞,或以新盖旧,表面用些新料,名曰:“戴帽”。或索性减垛。林则徐深知料垛之积弊,决心一反历任河督之所为,细心拆验。他徒步走遍所属十五厅,将数千料垛一一查验,对每一料垛都量其高宽,核其丈尺,并观其新旧虚实,有松即抽,有疑即拆。期间,他严办了弄虚作假者,处罚了若干个玩忽职守,使料垛失火者。林则徐每到一地查验料垛,都有众多兵夫及居民围观,人们对他一丝不苟、认真细心的态度,交口称赞!林则徐正是以自己的实干精神,扭转了河官欺上瞒下的坏风气,并得到道光皇帝的高度赞扬,说:“向来河臣查验料垛,治理水患,从未有精核如此者!”
通过对黄河两岸的实地考察,并广泛征求属员及沿岸人员的意见,同时总结了历史经验,林则徐终于研究出了治理黄河的办法,初步形成了改黄河由山东入海,以根绝河患的方案。但是,由于当时的种种困难,特别是因循守旧思想的束缚,这一方案未能付诸实践。然而,林则徐在治水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实干家的作风,却为世人树立了榜样。
提起林则徐,人们自然会想到那位正义凛然、与英国侵略者顽强斗争的民族英雄,他领导的禁烟抗英斗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他的名字也因此而家喻户晓。其实,在鸦片战争之前,作为清朝官员中的这位实干家林则徐,早已是“贤名满天下了”。
林则徐处处以国事为重,为政一贯勤勉,且锐意改革财政,兴修水利,救灾办赈,政绩显著。自从做官之日起,林则徐就矢志做一个解民疾苦、济世匡时的正直官吏。正是因为他有一颗爱民如子之心,才不顾多病的身体,坚持奋战在治水第一线,提出并制定了很多治水良策,林则徐最终以他干练的才能和务实的作风,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并受到道光帝的器重。称他“动则如此勤劳,弊自绝矣。作官皆当如是,河工尤当如是。吁!若是者鲜矣。”
确实,如林则徐一样殚精竭虑、诚心为民的官员,实在是太少了。原南河总督张文浩之所以被撤职,直接表现是“治水不力”,更深层次的因素,恐怕是对民众疾苦漠不关心,因对民“无诚”,所以“无爱”于民,就不会像林则徐那样竭忠尽智,解民疾苦,根除水患。真正忠勤爱民的官员,肯定会有所作为的。尽管因各种客观原因,不能功行圆满,人民大众也会把你的表现看在眼里,铭记心中。
(事据《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