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6年09月29日】
三、大道统三教
张三丰的《大道论》约五千字,意境高远,用平实的语言说明大道之源,阐述远超当时世间儒、释、道各家的更高宇宙观,论述天地间产生物质的根本原因、生命的起源,指点迷津。诚如张三丰所说,“予论虽俗,义理最美,所谓真实不虚也。”
张三丰在《大道论‧上篇》开宗明义地指出,“道”生天地万物。
“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天生、地生、人生、物生矣。”
张三丰说述的大道,是儒、佛、道的共源,是更高的大道、大法。
“予也不才,窃尝学览百家,理综三教,并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而仙家特称为道门,是更以道自任也。”
张三丰当时没有广传这个更高的道。但他的大道论打开人的视野境界,为日后创世主广传宇宙大法、大道铺垫好基础。在这个大道之下,儒、释、道三者只是各展所长而已。
“儒也者,行通济时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者也。”“各讲各的妙处,合讲合的好处,何必口舌是非哉!夫道者,无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已矣。孔子隐诸罕言,仙家畅言之,喻言之。字样多而道义微,故人不知耳。”
而儒、释、道三教都没有超越太极阴阳的法理。
“一阴一阳之谓道,修道者修此阴阳之道也。一阴一阳,一性一命而已矣。《中庸》云:‘修道之谓教。’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此道原于性、本于命。”
由此开示,所谓佛、道之争无非是口舌之争,大可不必。各修炼法门皆在更高的同源大道下走各家法门修炼之路。
四、人身的生成
人的生命在宇宙空间中产生,道家讲性命双修。
何为性命?
张三丰说:“父母未生以前,一片太虚,托诸于穆,此无极时也。无极为阴静。阴静阳亦静也。父母施生之始,一片灵气,投入胎中,此太极时也。太极为阳动,阳动阴亦动也。自是而阴阳相推,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矣。故男女交媾之初,男精女血,混成一物,此即是人身之本也。嗣后而父精藏于肾,母血藏于心,心肾脉连,随母呼吸,十月形全,脱离母腹。斯时也,性浑于无识,又以无极伏其神,命资于有生,复以太极育其气。气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浑浑沦沦,孩子之体,正所谓天性天命也。”(《大道论》)
五、修身治国,圣人之道
从黄帝、尧、舜、禹为中华子民开创新纪元,一直以道家文化为主轴。两千年后,老子留下道德五千言,孔子则整理先圣治世修为之精要,被后人称作儒家。人们误认为修道以清净无为为本,出世隐逸,而儒家入世间管理政治民生,出现一些儒生对佛道修炼不解和诋毁。
唐朝的韩愈,宋朝的朱熹,其学说对世间影响很大。张三丰明察世人的误区,仁慈劝善。
“唐、宋以来,乃有韩、朱二贤,力辟二氏,诸大儒和之,群小儒拾其唾余,以求附尾,究竟辟著何处?反令世尊含笑,太上长叹。”(《大道论》)依张三丰所言,韩愈外甥韩湘子成仙,“雪拥蓝关,盖已知远来者之非凡人也”。朱熹少年就喜欢读儒、道的书,但未遇真道,被举著佛道旗号的小道、妖僧所迷。朱熹晚年学识渊博,再读《周易参同契》颇有体会,方“津津然以仙道为有味也”。而那些小儒辈不过徒吹滥竽,未有真识灼见也。
“韩、朱之辟二氏者,辟其非佛非老之流,非辟真学佛、老者也。……且其(韩愈)家又生韩湘仙伯,雪拥蓝关,盖已知远来者之非凡人也。朱子少年亦尝出入二氏,盖因不得其门而入,为二氏之匪徒所迷,故疑其虚无荒诞,空寂渺茫,回头抵牾耳。迨其晚年学博,则又爱读《参同契》,并云:‘《参同》之书,本不为明《易》,盖借此以寓其进退行持之候耳’。更与人书云:‘近者道间不挟他书,始得熟玩《参同》’。是更津津然以仙道为有味也。”(《大道论》)
“夫黄老所传,亦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之理也,而何诧为异端哉!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大道论》)
张三丰说“黄老仙道”与“修齐治平”理出不二,其实是佛教东来之前中土先圣之所为。所谓“修道以修身为大”,在“修身”的根本问题上,儒家到高层次上归为道家。
张三丰举人人敬佩的诸葛亮为例,“诸葛亮安卧南阳,道成住世,辅蜀伐魏,出仕安民者,其君父仁义之心万世可鉴哉!”而反过来,对于儒家一再推崇的“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张三丰则说:“与天地同久,日月同明,此正大丈夫分内事也。”“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此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时也。”他揭示真正的儒家“大丈夫”应具有的生命境界,为大明朝及后世儒生指出一条修身的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