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诗醇:“天君几时挥手,倒银河,直下洗嚣尘!”

郑重


【正见网2017年02月04日】

刘秉忠:《 木兰花慢• 混一后赋》

望乾坤浩荡,
曾际会,好风云。
想汉鼎初成,
唐基始建,生物如春。
东风吹遍原野,
但无言,红绿自纷纷。
花月留连醉客,
江山憔悴醒人。

龙蛇一屈一还伸,
未信丧斯文。
复上古淳风,
先王大典,不费经纶。
天君几时挥手,
倒银河,直下洗嚣尘!
鼓舞五华鸑鷟,
讴歌一角麒麟!

【注解】

曾际会、好风云:旧时把君臣相得、才智之士有机会聚合在一起,称作“风云际会”。
汉鼎:相传大禹铸九鼎,夏、商、周三代相沿以为传国之宝,故鼎是帝业的象征。汉鼎指汉朝的帝业,这里喻指元朝。
龙蛇一曲一还伸:龙蛇有蜷伏之时,也有伸展之日。此句喻指人生际遇有屈有伸。
丧斯文:语出《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斯文,指文物制度,也指文人学士。丧斯文,即文物制度被毁弃,文人学士被埋没。
经纶:原意是整理丝缕,引申为处理国家大事。不费经纶:就是治理国事,有驾轻就熟的才干,不费事。
鸑鷟(读狱族):凤凰之类的瑞鸟。 五华:即五色。
麒麟:古代传说中代表祥瑞的一种动物,形似鹿,独角。

【赏析】

本篇题作《混一后赋》,当作于蒙古灭金、统一中原之后。金亡于纪元1234年,是时作者十九岁,正过着出家、隐居的生活。

词的上片对蒙古统一中原后出现的新气象,进行热情讴歌。因不满于旧政权统治,而弃职出家的作者刘秉忠,迫切希望有一个能使他扬眉吐气的新时代出现,而蒙古帝国初期的那种生气勃勃,正是他期待和向往的。所以他用汉、唐盛世与之相比,君臣相得,风云际会,犹如东风吹遍大地,万物欣欣向荣,他从心底发出了欢呼。但他同时又看到,在此升平世界,既有一味留连于花前月下的醉客,也有踯躅于江滨山间的醒人。《楚辞•渔父》中,屈原有“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之语,作者在上片末两句中,借用此语,以“醉客”喻众人,以“醒人”喻自己。此时作者尚未受知于忽必烈,正处在飘泊播迁的生活之中,他把自己与形容憔悴、行吟泽畔的屈原相比,说明他虽身在方外,却仍密切关注着国家大事。

下片紧接上片词意,“一曲一还伸”是说自己现在虽然蜷曲蛰居,但总会有得到伸展的一天。“未信丧斯文”:他深信在风云际会的新王朝中,各种礼乐制度总会建立起来,而建立礼乐制度就不能缺少他们这些文士学者,也就是说,斯文不会就此丧失。“复上古淳风”三句表现出他的抱负、胸怀,他不仅有志于参政,而且自信有足够的能力来为新王朝制订典章制度。“不费经纶”四字口气很大,但并不是这位年轻人口出狂言,从他后来的实际表现来看,他确实有此才能。《元史》本传,说他“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有真才实学做基础,他方能表现得这样自信,这样富有英雄气概。

作者同时又看到,中原虽然统一了,但宇内尚未彻底廓清,新政权还有待巩固。他从拥护新政权的立场出发,希望天公挥手,倾倒银河之水,来清洗人间嚣尘。最后,他展望未来,凤凰、麒麟出现,大家都将为太平盛世的到来而讴歌,而鼓舞。

整首词,境界开阔,气象雄伟,充满了政治热情和乐观精神。王闿运在《跋<藏春乐府>》中,说此词“雄廓而不失之伧楚,酝藉而不流于侧媚”,确能说明此词主要的艺术特点。

词中的警世名句:“天君几时挥手,倒银河,直下洗嚣尘!”传遍四海,警世骇俗。時至今日,天君(宇宙主佛)作美,慈悲救度众生,应验善恶,兑现报应。善良人的祈盼,斯不远矣!

【今译】

望着这浩荡乾坤,
曾经有过多少际会风云。
想当年汉鼎唐基,国家一统,
就像今日元朝的统一,
万物都如逢春而新生。
东风吹遍了整个原野,
即便是一语不发,
那些红花绿树也自然会绽放繁荣。
醉客流连于花间月下,
江山衰亡时出现独醒之人。
国家的兴亡更迭,犹如龙蛇之有屈有伸,最是自然得很,
古人留下的礼乐制度,不会丧失无存。
作为一个新朝,一定要复现上古的淳朴文明。
按照先王留下的法典,任用那些满腹经纶之人。
倾倒天上银河,把人间一切污浊洗净。
瑞鸟、祥兽,都已经出现,全民为之鼓舞欢欣,
啊,麒麟也出现了,盛世即将来临!

【词人逸事】
刘秉中原来是一个笔刀小吏,但是他不甘心沉沦于此,索性弃职出家做了和尚,法号叫做“子聪”。纪元1247年,他正年青博学,游历云中一带,机缘巧合,他遇到了忽必烈。被忽必烈招为幕府,并深得器重。他们曾经在一起讨论“马上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之”之类十分重要的道理,探讨如何建立国家以及如何治理好国家。忽必烈非常喜欢让有学问的汉臣,给他讲历史典故,刘秉中就经常给他讲唐太宗等明君治国的故事。后来,蒙古军灭了金国和南宋,统一了中国,刘秉中受命主持了元大都的兴建工作,并且建议采用大元为国号。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