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盛世的元宵节

元春


【正见网2017年02月06日】

元宵节就要到了,自汉兴起的元宵节,培育出灯笼、灯谜、诗词、元宵、汤圆那么多至今闪耀在时间的节点上的文化之花。元宵节的历史久远,内涵丰富,今天就让我们从历史的典籍中去寻找盛唐文宋的元宵节的盛况。

唐朝的元宵节 春色如海的笙歌年华

唐朝以后,常常在正月十五打开居民区的门点起灯笼。唐朝的居民区和商业区分开,这里是指居民区的围墙的大门。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在勤政楼城墙外加了一道围墙,从此勤政楼前楼便成了观礼台,楼下的广场成为宫廷的歌舞场。每到正月十五,唐玄宗都到楼上赏灯看戏,皇亲贵族和朝中重臣设有专门的看楼。夜色将尽时,就让宫女到楼前歌舞娱乐。有诗云:“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生”。

唐玄宗的元宵灯会上,有歌舞、杂技、魔术、山车、旱船、寻橦、走索、丸剑、角抵等百戏,也有胡旋舞、柘枝舞、霓裳羽衣舞、龟兹乐、天竺乐等乐舞,还有琵琶、笙、笛、箜篌、拍板等组成的伴奏乐团。

元宵节的灯笼也出落的千姿百态,长短纤秾,富丽清雅,各有千秋。汉朝的黄色灯笼,到了唐朝,匠人毛顺打造出了壮丽的灯楼。京都的匠人毛顺,给唐玄宗在上阳宫做成了二十座灯楼,每座一百五十尺。(韩鄂 ,《岁华纪丽•上元灯楼》)

这个上阳宫,就是梅妃写下《一斛珠》的上阳宫。上阳宫的灯楼建成后,史上有名的道士叶法善从圣真观请来观赏。只见上阳宫金碧辉煌,二十座灯楼座座悬以珍珠明玉,灿烂灯火映照着莹润的珠玉,在微风的吹拂下音韵悠扬。叶法善称赞说这真是皇家气派,宫中的灯笼不同凡响,然后淡淡的说,凉州的灯笼虽然不比皇宫,但是也值得一看呢。唐玄宗问到,难道你看过凉州的灯笼吗?要知道,这二人此时在长安,凉州在现在的甘肃武威。叶法善说,我刚从那回来。唐玄宗好奇的说,我也想去看。叶法善说这个容易。于是让唐玄宗闭上眼睛,一会儿功夫,唐玄宗再睁开眼睛时,已经到了凉州街上。玄宗铁如意换酒,兴尽方归,此时宫中的歌舞尚未停歇。这元宵夜发生的事,在今天大概不叫法术而叫魔术了。

上阳宫此时歌舞浓,皇恩厚,谁能想到彼时却成了清秀多才的梅妃的冷宫,蛛丝满梁。相比于梅妃,我更愿意把叶法善带着唐玄宗幸西凉,游广陵的故事说与人听。

唐玄宗尝了一次甜头,再不怀疑叶法善的本事。开元十八年,问叶法善说,今天哪里最热闹?叶法善说,广陵最热闹。玄宗说,我也想去看。一会儿功夫,殿前出现了一座彩虹桥,叶法善说,桥已成。玄宗带着杨妃、高力士和乐官登桥,一会儿就到了广陵。玄宗大为高兴,让乐官演奏一曲《霓裳羽衣曲》后回宫。几十天后孝感官员上书说,正月十五有一队仙人来了,演奏了一曲《霓裳》后又走了。玄宗大喜。

唐睿宗时,一个胡人请求在玄武楼外点燃千百盏灯供佛,都城里的人争着出城来观看。

从敦煌壁画看,唐宋时期的敦煌人会在正月十五这天举行隆重的燃灯活动,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同乐。一份一千多年前的《河西节度使大王宝刹燃灯文》显示,在公元964年至974年间的一个元宵节,时任敦煌地区最高长官的“河西节度使大王” 曹元忠,在莫高窟主持了燃灯活动,地方的最高长官主持燃灯仪式,并有文章记载。足见当时正月十五的隆重和举国上下,中原内外崇佛信道的宗教氛围。

宋朝的元宵节 灯火辉煌的繁华盛世

宋朝沿袭了唐朝的习惯,上元节的前后各一天,城中张灯,大内正门结彩成了山楼,挂起影灯,搭起露台,宫廷乐队演出各种剧目。皇上到道观上香,然后到灯楼上,或者东华门和东西角楼上观灯,宴饮大臣。周边的国家的使臣随著本国的歌舞乐队在灯楼下列开 。东华、左右掖门、东西角楼、城门大道、大宫观寺院都搭起了山棚,奏乐张灯,皇城的内城墙上都挂满了灯笼。晚上,把旧城门打开一直到天亮,让读书人和百姓尽情观看,后来增加到了正月十七和十八两天。到了宋徽宗政和年间,下诏放灯五天。正月十八谓之收灯,最后一曲歌毕,开始拆除灯楼:“楼台寂寞收灯夜,里巷萧条扫雪天”。

宋太祖在建隆二年的上元节,登上明德楼赏灯,召见朝廷中的高级官员元宵节宴饮,江南和吴越的使者也列席。西洋和南洋的外国人的待遇降了一等,坐在楼下,也赏赐了酒食,直到夜半。

真宗景德元年正月十四日,赐大食、三佛齐、蒲端诸国来进奉的使者緡钱,让他们赏灯宴饮,这既是外交礼节,对藩国的礼遇,也是证明宋朝国力的时候。

《东京梦华录》的作者回忆,皇帝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带着太子、后妃和宫人们登上宣德楼,观赏御街的灯笼。宋朝的元宵节有多繁盛呢?从前一年的冬至节后就开始准备了。在京都开封内,搭起山棚供人表演观看。搭起的山棚正对着宣德楼。游人涌到御街上来看热闹,“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 (《东京梦华录》)杨妃入宫后,杨家子弟攀附杨妃裙带飞黄腾达,每到上元夜,燃起千只巨烛斗富。到了宋朝,地方的官府在元宵节可以悬起千盏灯笼,宋朝的经济实力可见一斑。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即来源于宋代的上元节放灯习俗。说到这裡,顺便说说这句俗语的来历。田登出身名门,才德俱佳,曾经任职集贤殿修撰,在做南京留守时,他的下属避他的名讳,把“登”避为“火”。一年的正月十五,下属在街上贴了一榜:“奉台旨,民间依例放火三日。”结果田登被弹劾,还成了读书人的话柄。从此留下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俗语,实在有点冤枉。

宋室南渡之后,对精美生活的追求并没有淡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熏风把生活滋养的更加怡人。北宋从前一年的冬至日之后开始准备元宵节,而南宋,从前一年的重阳节赏过菊花灯之后就开始准备来年的元宵节的灯笼了。记载南宋生活的《武林旧事》专以“灯品”一节记载上等新奇灯笼的种类。当时苏州和福州的灯笼为天下冠,新安的灯笼是后起之秀。有的灯笼用玳瑁装饰。无骨玻璃灯,像一个玻璃球。珠子灯,五色珠为网,下垂流苏。羊皮灯如皮影戏。

罗帛灯尤多,最新奇的是“万眼罗”。我们如今只能从文字的描绘上去想象当时的灯笼之精美新奇。绢灯上有绘画,诗词,想念故土的人写上旧时京都的逗乐的话,雅俗共赏,贵贱同乐。

还有名动一时的藕丝灯,用最上等的织锦直接织出人物图案,“有天人、鬼神、龙象、宫殿之属,穷极幻眇,奇特不可名。”(《铁围山丛谈》)

《武林旧事》中还记载了为了灯笼在皇上面前争风吃醋的逗乐事。有贵族府邸别出心裁,用细竹丝做灯笼加以彩饰,皇上见了喜欢,让做一百盏灯笼进贡。宫廷内的工人耻于自己不能做,琢磨着怎么样把灯笼做得更好。就用黄草布翦缕,点染上色彩,与细竹丝做的灯笼没什么两样,总共两天,已经做了一百盏供给了皇宫,雪了耻,工匠还是很有敬业精神的。此外,五色蜡纸,菩提叶,均可作灯笼。谁说纸包不住火?灯笼就可以。

元宵节从唐宋盛世到清朝,一直都是重要的节日。至今西南的一些地区,把过年叫做小年,而把元宵节称作大年。千年前的元宵节,节日氛围的浓厚,灯笼的精巧新奇,远非今日所能相比的啊!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