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诗醇:“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郑重


【正见网2017年03月26日】

杨果 《越调 小桃红•采莲女》

采莲人和采莲歌,
柳外兰舟过。
不管鸳鸯梦惊破。
夜如何?
有人独上江楼卧。
伤心莫唱--
南朝旧曲,
司马泪痕多!

【注解】
小桃红:越调中的一个曲牌名。

采莲人和采莲歌:采莲的人此唱彼随地唱着《采莲歌》。和(读贺):唱和、跟随着吟唱,如“一唱百和”。宋玉《对楚王问》:“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兰舟:一种用木兰制造的精美的船。兰:木兰,植物名。苏轼《赤壁赋》:“桂棹兮兰桨。”

南朝旧曲:本指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作的乐曲《玉树后庭花》。陈后主迷于声色,终致亡国,人们便将此曲视为“亡国之音”。这里泛指南朝地区流行的歌曲。 南朝:指我国五六世纪时在南方相继建立的宋、齐、梁、陈四个小王朝。

司马泪痕多: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宪宗元和年间,被贬为江州司马。他在浔阳江头送客时,听一位“商人妇”弹琵琶,并诉说她的不幸遭遇。白居易联想到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作《琵琶行》诗,倾抒他的伤感和同情,诗的结句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在这首小令里,作者借“司马”而自喻。

【赏析】
杨果(1195—1296),字正卿,号西庵,祁州蒲阴(今河北安国县)人, 金哀宗正大元年进士,官至参政知事。《元史》本传说他:“性聪敏,美风姿,工文章,尤长于乐府。外若沉默,内怀智用。善谐谑,闻者绝倒。”著有《西庵集》,现存小令11首。明人朱权《太和正音谱》说:“杨西庵之词,如花柳芳妍。”从这里可以窥见他的风格。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着一“和”字,反映出采莲人原非一个,而是一群。她们欢欣愉悦,喜气盈盈,此唱彼和,好不快活热闹!这歌声是从哪儿来的?但见前边杨柳掩映,朦胧可见一舫兰舟,翩然而过。她们乘兰舟,乐呵呵,却“不管鸳鸯梦惊破”。说明此时天色已晚,采莲人乐者自乐,却没有想到她的歌声对周围的客观环境,会有什么影响。接下去,就这一个意念的轨迹,继续发展——

“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进一步说明,夜已深了,有人“独”卧江楼,思绪万端,百感交集,夜不能寐。此人为什么睡不着呢?这是因为他心怀家国之忧,有一种“国已不国,家已不家”的难遣之愁。他听了采莲人的歌声,更增添了无穷伤感。所以,结句说——“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用“莫唱”来反映唱,深婉有致。前边那些采莲人所唱之曲,乃是“南朝旧曲",使“独卧江楼”之人听了,更加悲痛欲绝,涕泪滂沱。所以用“莫唱”二字,请其止歇。事实上,她们已经唱得很多、很久了。

读了这首小令,很容易联想到唐人杜牧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它们(那首小令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均有类似之处。

小令以采莲人唱歌为起句,写得一片欢乐,用以反衬出“独卧江楼”者的家国之忧。乐者愈乐,忧者愈忧,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了主题思想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艺术匠心。

忧国忧民,是中国志士仁人和善良知识分子的赤诚的天性!“剪不断,理还乱”啊!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诗词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