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醇:诸葛亮《前出师表》赏析

庄敬


【正见网2017年04月04日】

【原文】
诸葛亮《前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 234),字孔明,三国时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隐居南阳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后辅佐刘备建立蜀国。纪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任丞相。刘禅继位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后死于军中。后人辑有《诸葛亮集》。

【赏析】
表,是封建时代大臣用来向君王陈述意见的一种实用文体。《出师表》是三国时建兴五年(纪元227)蜀相诸葛亮出师北伐时,给后主刘禅的奏表。它最早见于西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本无篇名,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时所定。因建兴六年冬诸葛亮第二次北征前又上了一表,故又称建兴五年上表为《前出师表》,建兴六年上表为《后出师表》。

《前出师表》由“忠谏叙理“和剖情表态”两部分内容组成。文章第一部分,历数国家面临危难:其一先帝刘备统一大业未成一半,就死去;其二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对蜀十分不利;其三蜀汉自己的人力和物力较差。由此构成危急时刻。从而为表的“立意”做了铺垫。但仅仅认识到解决矛盾的不利因素,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充分肯定其有利因素,也只有善于利用有利条件,才可能最后解决矛盾,战胜对方。诸葛亮超人之处,即在于此。他数举忠臣志士,劝后主因势利导,并在这基础上,提出励精图治的三点要略:纳谏、法治、用人。开宗明意,为后文的展开,打下基础。

后主刘禅懦弱昏庸,对这样的君主,首要之意是“张圣听”,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有所谓法治和启用人才。因此诸葛亮在文中,提出的三要略的第一点,是“纳忠谏”,于此可见文思之缜密。其次是法治。昌明法度,即不论文武百官、皇族侍臣,还是平民百姓,如有作奸犯科,或尽忠行善者,都不应偏私;均由司法部门按刑赏法则处理,“以昭陛下平明之治”。第三是善用才。任贤良、去庸鄙。诸葛亮举出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这三文一武,是由先帝考验选拔的忠臣,请后主遇事,无论大小,俱可征求他们的意见。举文官武将为例后,诸葛亮又引证历史上“亲贤远佞”的正反两方面教训,作进一步说明。“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正反对举,利害鲜明,偶句对列,寓意深刻。他又以先帝叹息痛恨后汉桓帝、灵帝两人为例,说明“亲贤远佞”之重要。暗喻后主刘禅,劝其以此为戒。又联系实际,指出对可信赖之人,要“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以上为第一部分。从“臣本布衣,……”至结尾,为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叙忠情,言宏志,“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将二十一年来“开济两朝”的忠诚,自剖于眼前,两句骈对,情尽志出。“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恐”、“伤”两字,可谓点睛之笔,说明他完全是为先帝着想,表现出作者的一片忠心。

最后,诸葛亮自立军令状;督责诸臣;又劝后主“察纳雅言”:三方共同努力,以复兴汉室。言尽意详,完满结束全文。

此表作于天下大乱,三国鼎立的建兴时期,表现出兴邦建业,顽强进取的精神。文章善于达意、畅志,被喻为“志尽文畅”。(《文心雕龙.章表》)

一般章表,常给人以呆板无情的感觉。而通览此表,诸葛亮为国家兴亡的忡忡忧心,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决非仅逻辑缜密,事实确凿而已。此外,文中语言骈散结合,语势自然而有节奏感。正反对比、设喻恰当等,也给文章增添了光彩。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