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2年10月14日】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大致呈椭圆形,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圆沙古城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南距于田县200余公里处,坐标为东经81°31',北纬38°52'。这个点恰好在沙漠中央。
迄今为止,塔克拉玛干中发现的所有古城,比如楼兰、尼雅、丹丹乌里克等,都在我国典籍中有着记载,且很大程度上是靠着典籍指引找到的。但沙漠中心的这座古城,却不见于任何史书。一切都湮没在流沙里。一座城不仅没有留下自己的历史,连个名字也没留下。圆沙之名是因为它的遗址到处是圆圆的沙堆而起的。
古城呈不规则的圆形,很像一只桃子,南北最大距离330米,东西最大距离270米,城周长约1公里。这种圆形古城一般多见于人类早期,此后都以方城为主。根据测定,古城距今约2135年,即最晚在汉代以前。
现在,圆沙古城残存城墙473米,高3-4米,城墙顶部宽也有3-4米。城墙以两排竖直的胡杨木夹以层层红柳枝当墙体骨架,中间充填泥土,墙外用胡杨枝、芦苇类淤泥、畜粪堆积成护坡。墙的拐角处有一些直角的“土坯”。这并不是真正的土坯,因为它不是经过人工和泥模拓制的,而是将河道中的淤泥切割成块,直接砌到残墙上的。这种圆形古城比较少见,考古学认为这种古城一般见于人类早期,此后都以方城为主。
残存的城有东、南两门,城门关闭,长长的门栓扔在门后,也许,城中居民弃城离开时,他们还梦想着有朝一日能重返故园。
城中散布数量很多的动物骨骼,羊、骆驼量较多,其次为牛、马、驴、狗,还有少量的猪、鹿、兔、鱼、鸟骨等,说明畜牧渔猪在该城经济生活中都有重要地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骆驼,它只能作为驮载工具,用于沙漠中的长途运输。骆驼骨数量多,只能说明这里与外界有着广泛联系,并极可能用于商业目的。
圆沙古城的居民究竟是什么模样呢?发现的20多座古墓葬,大都因风吹沙走暴露于地面,葬具、人骨已朽酥,个别保存较好的还可以约略看出圆沙人的一些特徵。
他们内穿粗、细毛布衣,上皮衣,有的还有帽饰和腰带。毛布分平纹和斜纹,织有几何形图案,有的色泽鲜艳如新。头发是棕色的。男的头发绕成发辫,有的还饰以假发。高鼻深目,不属黄皮肤的蒙古人种,应为白皮肤的欧罗巴人种。考古学家发掘到一个带柄铜镜,这种铜镜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独有的。
圆沙古城中没有发现西汉以后的文物,与测定的年代相对照,这座古城应该在西汉以后便废弃了。根据史籍记载的西域三十六国的位置,圆沙当在弥国管辖范围。《汉书西域传》说:“ 弥国……户三千三百四十,口二万四十,胜兵三千五百四十人……南与渠勒(今于田县南)、东北与龟兹(今库车)、西北与姑墨(今阿克苏),西通于阗(今和田县)三百九十里……”
至今考古学家尚未找到弥国的王城,也无法确认其疆域和文化遗存。圆沙古城或许就是弥国故址?但圆沙古城既没有发现丝绸等汉文化的典型物品,也不见当时流行于塔里木盆地的卢文简牍,更没有楼兰、尼雅等沙漠古城非常普遍的佛教遗迹。
在圆沙古城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许多神秘的圆洞。尤以城南的圆洞最为密集,数量最多,有大约16个。大大小小的袋状圆洞密密麻麻地排列在沙漠上,黑洞洞地朝向天空,像一双双深陷的眼睛,似乎有一定意义。
这样一座颇见规模的城池,是如何消失在流沙之中,再也看不到炊烟升起,再也听不到人声喧嚣的?
尽管考古学家们在城中发掘到了一些铜镞,但却没有找到更多的与战争有关的杀伐痕迹。
前面已提到的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讲述过一个失踪在沙漠之中的曷劳落迦城的故事。该城的居民由于不敬神招致神怒,神降下7天7夜的风暴毁灭了这座城,从此,无论谁企图接近这里,都会“猛风暴发,烟云四合,道路迷失”。不管圆沙是不是曷劳落迦城,考古表明那里不信佛,而它的消失由于“风暴”袭击。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