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3年01月31日】
编译者注:本文选自《后汉书・方术列传》,其作者是宋代的范晔(公元398-445年)。此书文笔流畅,叙事简洁,结构严谨,疏而不漏,故与《史记》,《汗书》,《三国志》并称为四史。本文虽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郭玉为东汉广汉郡(今四川新都县,一说广汉县)人,是汉和帝时最负盛名的医学家。先前,有一老者不知来自何处,常在涪水钓鱼,因而得涪翁之名。他在人间乞食,见到有疾病的人,常用针刺治疗,立即见效,并编著有《针经》、《诊脉法》在世上流传。程高寻求涪翁多年,涪翁见他心诚,才传授医术于他。程高也隐居从医而不做官。
郭玉青年时拜程高为师,学到了方药、诊断、三阴三阳脉候和阴阳变化的奇术。在汉和帝的手下做太医,治病多有效验。
和帝认为他不是一般的平凡之辈,又想试其本领高低,于是叫一个妃子和一个手腕长得美如女子的宠侍中(男)坐在帷幕里,假装成一个人,各伸出左右手一只,叫郭玉切脉。郭玉说:“左是阳性,右手是阴性,脉象有男有女,情况象是性别不同的人,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和帝为之赞叹不已。
郭玉仁爱而不骄傲,即便是低贱的穷人和仆役,也一定尽心尽力给诊治,但对地位显贵的人的疗效却不如穷人好。和帝就让贵人穿上穷人的衣服,变换一下居处,一针就治愈了。和帝召来郭玉质问其中的缘由,郭玉回答道:“理由很简单。以人之道在于思维意念,腠理是非常细微的,要随着气血的变化巧妙地施用针术,针石的瞬息变化,丝毫的差错就会造成失误。针术的奥妙,潜藏于心与手的体验之中,可以领会却难以用言语表达。贫困患病者尊重和信赖医生,医者得以施展其才能;而权贵们盛气凌人,不遵医嘱,医生精神有负担,心情又不愉快,又怎能发挥其才智呢?针刺有深浅,时机有正误,加上判断疾病的谨慎之需,我的许多顾虑尚来不及消除,哪有余力顾得上治病呢?这就是治不好病的缘故啊。”和帝认为他回答的很好。
郭玉以上的论述说明了生活、思想行为以及病人对医生的信任程度都与疾病的诊治有关。他是继扁鹊之后又一个对社会、心理、疾病和治疗的相互关联有研究的古代医家。郭玉后来死于官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