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新闻网2010年08月23日】
在被发掘的残缺壁画上,描绘身着典型唐代服饰的当地人,反映唐代中原佛教及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已开始深入影响于阗。
从2002年到今年8月,新疆考古队在达玛沟发掘了四处佛寺遗址。学者认为,达玛沟是塔克拉玛干南部保存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状况最好的地区。在被发掘的残缺壁画上,有些描绘身着典型唐代服饰的当地人,反映唐代中原佛教及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已开始深入影响于阗。
据《京华时报》报导,达玛沟南部区域佛寺遗址发掘清理的佛寺,大多始建于公元6世纪—8世纪。公元10世纪—11世纪,西域的喀喇汗王朝(以今喀什、疏勒为中心)对临近的于阗王朝(以现今和田为中心)发动战争,摧毁了佛教盛行的于阗古国。千年后,考古专家在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达玛沟乡南部的荒漠中发现了佛寺遗址。
2002年到今年8月,新疆考古队先后发掘并命名了“达玛沟托普鲁克墩1号、2号、3号佛寺遗址”“达玛沟喀拉墩1号佛寺遗址”。考古人员认为,如此密集的佛教遗址群的出现,说明当年这里佛寺林立、香火兴旺的繁盛场面可能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像。自佛教传入以来,于阗就是塔里木盆地香火最为鼎盛的地方,作为中国大乘佛教的发源地,内地很多高僧大德西天取经首先到的都是于阗,可以说这里就是中国佛教的“小西天”。
达玛沟乡的老人们说,“达玛沟”不是维吾尔语,他们的祖先搬到这里时就叫这个地名了。考古专家多方求证认为,当时于阗使用的语言应是和田塞语,同时使用了大量梵文词汇,“达玛沟应该是梵文和和田塞语的结合”。“Dama”来自于和田塞语中梵文藉词“Dharma(佛法)”,“go”可能是表示地名的词缀。如此一来 Damago可能是Dharmago,意为“佛法汇聚之地”,而它的汉语音译则应改为“达摩沟”。“这与达玛沟区域大量佛教遗迹的出现和保留下来的现状,完全吻合。”
最早发现并发掘的“达玛沟托普鲁克墩1号佛寺遗址”发现过程颇为神奇。
2000年3月,当地一个年轻的牧羊人在达玛沟挖取红柳根,不经意间发现一尊残佛像上部。据说由于期望获得值钱的财物,他和另外几个年轻人在此挖了一天,仅发现佛寺残垣和一尊泥塑坐佛像,没有他们期望中的金银财物。失望之中,其中一人猛踢佛像腿部一脚。
第二天对佛像动粗之人骑摩托车时不慎摔伤大腿,佛像显灵说遂流传开来,2002年5到6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新疆考古队发掘了这一处佛教遗址,并命名为“达玛沟托普鲁克墩1号佛寺”。
考古人员说,这座佛寺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目前所发现的中古时期最小佛殿,佛寺虽小,但壁画精美,且保存面积在迄今发现所有塔克拉玛干佛寺壁画中最大。有资深考古研究员表示,其保存之完整、壁画之优美、雕塑之精湛、佛堂之典雅,都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
考古证实,沿达玛沟水系从南至北,到丹丹乌里克古城(在策勒以北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距县城约70公里)近100公里范围内广泛分布着20多处汉唐时期的重要聚落建筑和佛教建筑遗址,其中大型佛寺遗址群就超过10处,每个遗址群都有多座佛教寺院建筑遗迹。
对达玛沟区域的佛寺遗址群综合考古调查工作还在继续,达玛沟托普鲁克墩1号、2号、3号佛寺遗址,应当属于一个大型佛教寺院的组成部份。1号佛寺时间早一些,在整个寺院的开建、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 号佛寺遗址为寺院的主体建筑,是寺院僧人和信众重要的礼佛和举行佛教法事的场所,相当于现代佛寺中的大雄宝殿;3号佛寺遗址是寺院住持和僧人起居、会客、学习、讲经、藏经和举行一些重要聚会活动的场所。
除了佛像外,考古人员也在壁画中发现身着唐代服饰的壁画人物形象。壁画反映了千年以前西域于阗的社会风貌,唐朝圆领官衣称为一种时尚在于阗流行。这类壁画是中原文化对于阗生活影响程度的体现,壁画描绘的是供养人的形象,他们的穿着打扮完全是唐式。可见,唐代中原佛教及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已深入地影响于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