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3年03月19日】
“冬虫夏草”,顾名思义,就是它冬天是虫,夏天是草,所以得了这么一个形象生动的名字─冬虫夏草,它与鹿茸、人参一起被称为三大补品。
清代的蒲松龄有诗曰:“冬虫夏草名符实,变化生成一气通。一物竟能兼动植,世界物理信无穷。”
在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有很多关于虫草的记载。清朝汪昂的《本草备要》描述:“冬虫夏草,甘平,保肺益肾,止血化痰,止劳咳。四川嘉定府所产者佳。冬在土中,形如老蚕,有毛能动,至夏则毛出土上,连身俱化为草。若不取,至冬复化为虫”。《本草纲目拾遗》、《本草从新》、《黔囊》、《文房肆考》、《四川通志》、《本草图说》等古药书中都对冬虫夏草有记载。《本草纲目拾遗》称“冬虫夏草,功同人参”,还能“补精益髓”。《药性考》称其“味甘性温,秘精益气,专补命门”。《本草备要》记载“冬虫夏草,甘平,保肺益肾,止血化痰,已劳嗽”。《本草正义》还称它为治痞症、虚胀、虚疲之圣药。《中药志》指出其治“虚劳咳血,阳瘘遗精,腰膝酸痛”。在《文房肆考》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
有个名叫孔裕堂的人,是桐乡乌镇人,讲述他的弟弟患虚弱症,出汗多,即使是在炎热的盛夏,呆在房门紧闭的房间里,处在帐中,仍然怕风怕冷。得病三年,医药无效,病得愈来愈严重。后来有位亲戚从四川来,送他三斤冬虫夏草,他每天用虫草与肉类蔬菜炖了吃,慢慢地一天天好起来,最后就完全痊愈了。 [1]
[1]:〖原文〗《文房肆考》:“孔裕堂,桐乡乌镇人,述其弟患怯,汗大泄,虽盛暑,处密室帐中,犹畏风甚,病三年,医药不效,症在不起,适有戚自川解组归,遗以夏草冬虫三斤,遂日和荤蔬作肴炖食,渐至痊愈,因信此物之保肺气,实腠理,确有征验,嗣后用之俱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