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絲鑲嵌藝術

【正见新闻网2015年01月19日】

花丝镶嵌艺术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大约公元前475-221年)。那时,这项工艺叫做“金银错”,“错”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将金属涂覆在青铜器的表面以作装饰。后来人们发明了制作金银细丝的工艺,从这以后手工艺人开始运用这些细丝来制作工艺品,在唐宋时期就比较成熟(大約公元618-1279年),花絲工藝也早已應用在當時婦女髮飾上,至元代期間,更有專門花絲工匠專業生產,明清兩朝花絲鑲嵌工藝步入鼎盛期。

明朝(约公元1368-1644年)是花丝镶嵌工艺发展的黄金时期。很多不朽的作品都创作于这一时期并一直流传至今。花丝镶嵌工艺在清朝(约公元1644-1911年)发展到了极致。入清後,內務府造辦處集中了全國的能工巧匠,工藝精益求精,造型設計、品種大為豐富,花絲鑲嵌亦不例外,實鑲工藝更趨成熟。當時,花絲匠人主要服務於宮廷,這門技藝也作為皇家御用工藝,運用在清宮后妃首飾珠寶中。


仿明神宗“萬壽”花絲烏紗翼善冠

仿清宮花絲鑲珠石香囊

精緻、細膩、華麗傳統工藝

“採金為絲,妙手編結,嵌玉綴翠,是為一絕。”花絲鑲嵌作為中國傳統金銀器製作技藝的代表之一,歷史流長,源自北方。「花丝镶嵌」堪称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千载古艺,它的工艺虽然古老,但其精致、细腻、华丽的特色代表了传统工艺与珠宝文化的巅峰境界。花丝镶嵌由于完全由金银丝制成,所以也被称为“细金工艺”。它是“花丝”和“镶嵌”两种金属制作工艺的合称——花丝工艺品和首饰上往往镶有各种宝石,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故此,人们总是习惯将它们如此统称。


昭儀翠屋原案仿製的花絲鑲嵌歷史典藏:明定陵皇冠

它选用柔韧和延展性强且色泽美观的金银,在经过火中反复淬炼,运用锤子、钳子、剪子、镊子制作成需要的花丝原料形状后,再相互编织而成空当均匀、疏密一致的珠宝粗坯,接着再将金丝堆垒成镂空状的立体感的装饰,最后再镶嵌上华贵的宝石。由于用料奇珍、工艺繁复,因此花丝镶嵌向来被称为“燕京八绝”之首。


仿清宮花絲嵌寶蝴蝶簪

花絲初型

当金、银等贵金属被拉成细丝后,大师们就将采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八大传统技法造型,将它们制成各种工艺品和首饰。其中,最考功夫的是焊接工序,需要将发丝般幼细的丝焊接起来,并织成网状,然后再掐造出各种不同的款式,每一个步骤均需熟练而严谨的工艺技巧,稍有出错,整件货品将会前功尽废。

花丝镶嵌的基础是花丝。花丝拉制前,要将银条放在轧条机上反复压制,直到成为粗细合适的方条状后,才能开始正式的拉丝,专用的手工拉丝工具称为拉丝板,上面由粗到细排列着四五十个不同直径的眼孔。眼孔一般用合金和钻石制成,最小的孔比头发丝还要细。在将粗丝拉细的过程中,必须由大到小依次通过每个眼孔,不能跳过,有时需要经过十几次拉制才能得到所需的细丝。最初拉制的银丝表面粗糙,要费很大力气,经过几次拉制后才逐渐变得光滑。

从拉丝板中拉出来的单根丝表面是光滑的,这在行内被称为“素丝”,经过一定的加工,搓制成为各种带花纹的丝才可以使用,“花丝”之名由此而来。最常见的花丝是由两三根素丝搓成的,这也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样式。更复杂的还有拱线、竹节丝、螺丝、码丝、麦穗丝、凤眼丝、麻花丝、小辫丝等林林总总近20种,分别应用于各类产品的创作。

妙手鑲嵌

“花丝为骨,镶嵌做饰”花丝之后,更需要妙手镶嵌,来为珠宝缀上华贵的宝石。至于具体步骤,则是用挫、锼、捶、闷、打、崩、挤、镶等技法,把金、银薄片锤打成器皿,然后錾出花纹图案,接着将金属片做成精致的托槽或爪子形卧槽,然后将珠宝翠钻、精石美玉等镶嵌后做以点缀,再把金银、水晶、白玉和彩琉璃等组合在一起。

而按照行话来说,镶嵌要求“镶好、镶平、镶俏”,同是一块宝石角度不同,就会直接影响外观俏丽.在古代,多选以“抱镶”方式底胎采用“开金”配方,取其质地坚硬,能用爪将石面紧紧抱住之意;而后钻石流行,抱镶不能胜任,则改为采用白金(铂)凿挤镶固,名为“挤镶”。有的花丝镶嵌珠宝还以点翠、烧蓝为装饰。神宗皇后的凤冠就是用点翠和花丝相结合的技法制成;昌平定陵出土的万历后妃金凤冠,由于镶嵌了128块宝石、5449颗珍珠,并采用了点翠及烧蓝等技巧,更被公认为是体现镶嵌工艺的最高境界珠宝之一。


精美的花絲擺件-丹鳳呈祥

花絲鑲嵌藝術 – 再度風華絕代的時尚

“花丝镶嵌”这一悠久历史的民族特色手工艺,再度以尊贵、奢华的面貌呈现在世人眼前,风华绝代而又时尚震撼。


昭儀翠屋原案仿製的花絲鑲嵌歷史典藏:鳳冠

花絲鑲嵌藝術的歷史發展與復興

在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花丝镶嵌工艺只被皇家和特权阶层享有和把玩。普通老百姓虽然也可以接触到一些作品,但这些作品不能使用像龙和凤这样的主题。皇家所拥有的花丝镶嵌作品在质量和设计上也一定是最好的。

清朝末年,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动荡,没落的清皇室再没有能力负担这些奢侈品的制作和享用。很多宫廷艺人出走并开始自己的手工艺生意。在一段时期内,北京的南城曾经聚集了很多小型的制作花丝镶嵌工艺的作坊。北京的南城自古就是各种手工艺人聚集的区域。


这对耳环是仿造明朝六角宫灯制作。宫灯耳坠形状似小亭,六角伸出挑梁,六角及底部坠有绣球。随着佩戴者的走动,繡球隨之而動,顫若鈴鐺,妙不勝收。


这枚花丝戒指是清朝作品的复制品。原作品是婆婆送给新婚儿媳妇的礼物。算盘代表精打细算,婆婆希望自己的儿媳能够让家庭的未来更加兴旺。算盘上的每一个算珠都可以自由移动。

到了20世纪末,中国在经历了150年的风霜雪雨洗礼后,很多像花丝镶嵌工艺这样的老手工艺都几近失传。能够从事这项工作的老艺人已经越来越少,年青人也很少愿意献身于这项艰苦的事业。中国在1966-1976年间经历的文化大革命更是令这些手工艺的传承雪上加霜。

随着在新世纪的到来,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共识让这项传统技艺看到了被继承发展的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能够代表一个国家或一个群体的实践、知识、和手工技艺。)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