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3年09月05日】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博大精深,追本求源,方知“天人合一”观乃是其精髓所在。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周易・系辞传》里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易》之所以能“与天地准”,“弥纶天地之道”,是因为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黄帝内经・素问》)强调:“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寥寥数语古代圣贤即告诉我们天、地、人,万事万物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到了汉朝,更有董仲舒明确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天人合一”观根深蒂固地植于中国的古代文化和科学之中,如古代天文、历法、医学、琴棋书画等等。古人的思想、行为方式也无不体现着这一理念,象“天时、地利、人和”等等。古人的天人合一观,它反映到当时的各行各业之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天文历法方面。天文观测是朝廷里的一个重要部门,儒家经典《周礼》的官制中就有记载。中国古代负责天文观测的是太史局(历代名称不一,或叫司天监、钦天监、灵台),负责的官员称太史令,官位为五品下,年禄六百石。即使朝代更迭,但是太史令的官职却无更改。
在当今系统、全面的天文学专著中,以史记《天官书》为最古。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详细地描述了天上星辰是天的官员或官厅,天上、人间互为对应。天上日、月运行,木、火、土、金、水五行星及其它星辰的变化,如日食、月食、彗星、流星雨、太阳黑子等星象,兆示着灾异、祥瑞,或人亡政息,或政通人和。如果是凶象,那么就应该“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无之。”也就是说上上之策是修德,其次是改革政事,再其次是就事论事,有危事才加以挽救,又其次是礼神以禳除灾害,下下策者是不采取任何措施。司马迁更是历举史实说明,没有一件事不是天象先表现出来,然后在人间得到应验的。
其中有:
秦始皇在位时,十五年之间彗星出现了四次,最长的达到八十多天,彗星之长或者横空而过的。后来,秦朝果然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对外又攘除四周的夷人,死人如乱麻,因而有张楚王等人共同起兵。前后三十多年之间,兵相践踏致死者,不可胜数。自蚩尤以来,还没有如此残酷的。
项羽援救巨鹿时,枉矢星西流,此后,山东诸侯兵联合起来,西行破秦,坑杀秦朝降兵,屠灭咸阳城。
汉朝兴起时,木、火、土、金、水五星会聚于东井宿之中。
匈奴兵围汉高祖于平城,在参、毕二宿附近,月晕多至七重。
诸吕作乱,有日食发生,即使白昼也黑暗无光。
吴、楚等七国叛乱,有彗星长达数丈,天狗星经过梁国的郊野。七国兵起之后,以致尸横血流于梁国城下。
……
由上可见,人类社会的变化兴衰与天象的变化是有密切相联的,天象的变化兆示着人间的战争、朝代的更迭,等等。天、地、人三者之间如果达到和谐,在人则与天地同寿,在天是日、月、星辰的运行正常,在地则是风调雨顺、万物繁茂、五谷丰登,在社会是人人安居乐业、“路无拾遗,夜不闭户。”三者之间任何一方达不到平衡,在人会患疾病、瘟疫流行,在天则有异常星象的出现,在地则万物凋零、有地震、洪水、干旱等等天灾的发生,反映到社会则是道德颓废、乱象丛生、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看当今的中国,自邪恶之首江xx1999年镇压修炼真善忍的法轮功后的几年里,瘟疫流行、沙尘暴、地震、洪水、台风、高温、蝗虫等天灾肆虐中华大地;整个社会道德败坏、社会矛盾激化,真是天怒人怨。奉劝那些干尽恶事的人们赶快悬崖勒马,天道是公正无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