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正述-夏之十三:大禹功齐天地

神传文化之中国历史研究组

【正见新闻网2017年03月26日】

夏朝:大禹时代之十二

功齐天地

禹即位时五十三岁,在位十年。禹为了生民劬劳一生,耗尽了心血精力,比起尧舜等圣王,他的寿命不算长。

“禹逝世,葬于会稽。” 帝禹年迈时对群臣说:“吾百世之后,葬我会稽之山,苇椁桐棺,穿圹七尺,下无及泉,坟高三尺,土阶三等。葬之后曰:无改亩,以为居之者乐,为之者苦。”为了不使人民劳累,大禹的陵寝简洁朴素,不迫使人民迁徙。

帝禹驾崩之后,所有的祥瑞之兆一起离去。上天嘉许大禹的美德,犒赏他的功业,使百鸟飞回来在众民的田间飞舞,大大小小的鸟儿排列整齐,进退有序,春夏秋冬,在一定的时节飞来。

帝禹的儿子启即位后,每年春秋派人祭大禹,并在南山建宗庙。少康即位后在会稽建祠,且派人长驻守陵。今天的禹陵村民多为姒姓,是大禹的后代。会稽就是涂山,因为当年涂山大会,收纳贡赋,所以大禹将涂山命名为会稽山。山上有大禹陵、井、大禹祠,山脚下有成群的鸟儿耕田,恰似当年舜在历山,大象为他耕田一样。

从黄帝到尧舜禹三圣王,上古君王都在泰山封禅祭天。后启祭祀君父大禹,开启了祭祀圣人先祖之先河,和天地山川的祭祀有所不同。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历代以来,沐赍礼前来会稽拜祭禹的帝王不绝如缕。作为华夏第一个朝代的奠定者,大禹受到了最高的尊崇。今天,浙江绍兴(古会稽)禹陵屹立,一尊隽刻着“大禹陵”的石碑立在亭中。大禹陵遍植桂花,一池湖水明澈生风。大禹那为了众民而耗尽所有了的躯体就安息在这灵气温润的陵内。

上古那场洪水早已消歇,大禹的丰功伟业却刻在民族的记忆中,四千年以来而为诸帝王、苍生纪念。关于大禹的一生,在他的后裔越王无余外传中有较为详尽的记载。禹王悲伤父亲的功业不成,顺江而行,溯水、济水、淮河,劬劳著身躯、焦虑著思绪前行。七年了,对音乐是闻而不听,走过家门却不入,冠帽被挂住也顾不上取,鞋子脱落也顾不上穿。为了治水能够成功,禹王镇日沉思。

千年后,春秋之时,刘国国君刘定公来到了洛水边上,由衷赞叹道:“大禹的功德大而美!他光明的德行行之久远。没有禹,我们这些人都要变成鱼了吧!”

孔老夫子也没有保留地赞美大禹:“大禹,我没有什么可说道的。他自己的饮食很菲薄,却用丰盛的祭品祭祀鬼神;自己穿的衣服粗劣,朝飨仪典的时候,却重视袍服冠帽的华美;自己住的宫室卑陋,却尽力修浚粮地沟渠。禹,我没有什么可以说道的。”

禹治水有成,万民感念,所以又尊他为“大禹”。对于大禹,先秦时代思想家的评价都是正面的。

“多么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却不是自己去求来的。”

孟子则说:大禹思想着天下有溺水的人,就犹如自己溺水;后稷思想着天下有饥饿的人,犹如自己饥饿。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如此的急切。荀子认为大禹是少见的有德行的贤君。崇尚节俭的墨子更是奉大禹为“圣人”,其他如法家、道家对大禹也都十分推崇。这样百家众口一致,颂赞不已直到后世的帝王,其实并不多见。

在《史记》中也给予大禹至高的赞美:“大禹平活水土,功齐天地。”尧舜时代洪水浩大,遮天蔽地;大禹治水的威德同样浩大,与天地齐。#

参考文献:
1. 《越绝书》
2. 《吴越春秋》
3. 《帝王世记》
4. 《春秋左传正义》
5. 《论语》
6. 《孟子》
7. 《荀子》
8. 《墨子》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