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8年01月30日】
一、心中的宝藏
晋国的荀息,请求用屈地出产的车马,与垂棘出产的璧玉,向虞国借路,以便讨伐虢国。
晋献公说:“这些都是我的宝贝啊!”荀息回答:“如果向虞国借到路,这些东西即使给了虞国,也如同放在自己外面的仓库里一样。”献公又说:“虞国有贤臣宫之奇。’’荀息说:“宫之奇为人软弱,不能坚持进谏,而且他从小和虞公一起长大,虞公对他很亲昵。但对他的谏言,不会当一回事的。”
于是,晋献公派遣荀息,到虞国借路,说:“冀国违背道义,从颠軨这个地方入侵,攻打虞国郢地的三面城门。我国打败它,也是为帮助君王您的缘故。现在虢国违背道义,在客舍里筑起堡垒,要攻打我国的南部边境。请您借一条路,以便我们向虢国问罪。”虞公不但答应,而且愿意先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没有听从。
晋国灭亡虢国,虢公“丑”,逃到京师去了。晋军撤退时,路经虞国,在那里住宿时,趁机袭击它,并将它灭亡。晋国抓住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后来,秦缪公迎娶献公的女儿,献公就把他俩做陪嫁的臣仆,送到秦国去了。
(事据《左传•僖公二年》)
【品赏】
比宝物更珍贵的,是天下;比天下更珍贵的,是自己的真心。虞公因贪图宝物,而丢了天下,是为愚痴。而世人往往为了蝇头小利,而昧却自己的真心,岂不是更加愚痴?!
传说在上古时代,人心纯朴善良,天地间的奇珍异宝,非常丰富。但随着人的贪欲越来越强,这些宝物就逐渐隐没了。据说古时有一种牛头桷檀香,燃起来能香飘四十里。当时曾有一个印度僧人,来华进贡,在皇宫外仅仅燃了一丸牛头桷檀,整个长安城,都闻到了香味。而如今,我们却只能从书本上看到“牛头桷檀”的名字。
当然,传说是无从考证的。但如果我们观察现实生活,就会发现正如古人所预言的那样,贪欲正在一件件地夺走我们身边美好的东西:清澈的小溪,变成了臭水沟——造纸厂老板的贪心;安居的房屋,变成了豆腐渣——建筑商的贪心;拯救生命的血浆,却充满了病毒——血贩子的贪心;精神的食粮,变得污秽不堪——出版商的贪心!更不用说那被砍伐的森林,那枯竭的资源,那被毒化的空气,及那被金钱所出卖的良知、道义和真情…… 一切毒根都起于中共!
这一切,确实令人心痛。不过,这些美好的东西,是否真的已失去?没有!真心中的宝藏,并不因为乌云的遮蔽,而有任何损减。
有一天,当创世主亲临时,它还会灿烂辉煌地浮现出来。你得睁开睡眼,看那已经升起的真善忍的霞光万丈啊!
二、神的保佑
宋襄公命令邾文公,杀掉不服从自己的鄫子(某小国国君),去祭祀次睢之社的妖神,以此恐吓东夷诸小国,使其归附自己。
大臣司马子鱼,劝阻说:“古时候的祭祀,有一定的礼节,牛、马、羊、犬、鸡、豕六畜,是不能互相代替使用的。小的事情,不会用大的牲畜祭祀,更何况用人来代替牲畜呢?祭祀本是为人获得幸福的,人就是神所保护的对象。用杀人作祭品,去祈求福气,哪位神仙会来享受呢?齐桓公做天下盟主时,使三个将灭亡的国家得以延续,天下义士,还说他德行不够。现在,您刚一想会盟,就要虐杀诸侯,去向次睢之社的妖神献媚。这样做,想要称霸,不是太困难了吗?能够得到善终,就是幸运的了。”
夏天(指僖公二十三年)五月,宋襄公因在泓水作战中受伤太重,而死去。
(事据《左传•僖公》)
【品赏】
宋襄公刚即位时,励精图治,任用目夷等贤臣,将国家治理得很好。但他这样做的动机,却是自私的,即想称霸于诸侯,扬名于后世。由于慈悲心微弱,不能抵抗名利诱惑,又急于求成,他决定用杀人、来祭神时,自然是毫不迟疑。
襄公的本意大概是想以此震慑周围的小国,再将畏惧自己的这些小国作为筹码,与楚、齐等大国,讨价还价。从策略上说,像宋国这样的中等国家,要想实现霸业,这似乎是条捷径。但是失德的方法,无论多么高超,总不会具有长久的效力!更可虑的是,一旦其短暂“功效”过去,更恶劣的局面,自然降临。大臣司马子鱼,显然看到了这一点,才多次劝谏襄公要修德、修身养性。可惜全部遭到拒绝,难怪他要叹息“得死为幸”了。襄公最终没能成为霸主,反而因战而死。他以一国君主之尊,竟落得个性命不保的下场,这与同样执政宋国的景公,反差太大了!
正在创业的人,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不要为了获得成功,就不择手段!慈悲心本身,就蕴含着成功的具体方法,它能让你在顾及别人的同时,忽略对自己的关注,减轻心理负担,从而避免因急于求成、而犯低级错误。另外,符合道德的措施,是毫无副作用的,不会在给你微小好处的同时,带来巨大的后患。
已有成就的人,亦能以此为鉴:不要认为是某个具体的想法、行为决定了你的成功,而应看到这些想法、行为,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功效,正是因其合于道德!这就如同襄公开始能将国家治理得很好,不是因为他欲图称霸而采取的种种措施,而是因为他所任用的人有德,而施行仁政一样。若看不到或不相信德行,在创业中的作用,那一时的成功,就会是祸!而不会是福了!
神的保佑,确实存在。好人能得到,但看不见。神的惩罚,确实存在。坏人能得到,但也看不见。应该悟而得知。
古哲云:“上苍无言,默而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