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8年08月19日】
《易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历来被奉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 ,其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地位之尊贵、名声之显赫没有任何一部典籍能与之相比,春秋时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晚年喜“易”并作《易传》,为传承《易经》这部以“仁”为主线,含纳政治、军事、行政等各个方面的上古时期的百科全书留下了一个两千多年的《易经》情结。
《易传•系辞上传》第十一章中这样写道 “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ze音:责)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wei音:违)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这里提到了《易经》的成书目的是用于指导实践,建功立业造福于天下的(百姓),这些谁能超过圣人文王姬昌呢?窥探《易经》,精深的道理被绳索捆住而隐在其中,从隐藏的深处把它挖崛出来探明其中的深奥,可以判断天下事的好与坏。成就天下大事的勤奋而不知疲倦的宝物,哪一件能超过灌木丛中的老龟呢?(老龟)原本是上天造就的“神物”,文王姬昌将法则(制)于(甲骨)之上,阐述天地间事物变化的规律,然后再遵照去做,……。
《系辞》中的这段话除了提到《易经》是“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的安邦定国之策外,他提供的一个重要信息是《易经》最早是刻制在龟甲骨上的,也就是说《易经》的原版使用的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一八九九年被后世发现并认识的殷商时期的文字。一百多年来经过几代专家学者的研究,普遍认为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体系,它的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基本字形结构与后代汉语言的文字是一致的,指事、象形、形声、会意的造字之法皆已齐备,其最大的特点是以字符(今称偏旁部首)为表意单元,一个字就是一个小的语言单位,如甲骨文“孚”表示用手去抓人引申后指被抓住的俘虏;“疾”从暗处射箭(见《易经》用字详解)。
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使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广义“大篆”包括“金文”(亦名“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中华文化在夏、商、周三代,其文化重心的主轴是礼与乐,孔子时常以周公“制礼作乐”为建立文化宏规的典范,可见其重要性。礼乐文化,体现在家国重宝的铜器。礼器之中,“鼎”列首位;乐器之林,“钟”居上座,因祭典的陈祀与演乐,列鼎和编钟是不可或缺的。古时“金”也泛指黄澄澄的铜,故铜器铭文又称“金文”;铜礼乐器以钟、鼎为首,故亦名“钟鼎文”。在铜器上镂铸铭文,以述功纪德、祀享于宗庙,藉以光宗耀祖、传及子孙,既是真切的史料实录,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宝贵源头。大篆中占多数的主要是“金文”,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各种钟鼎钟彝器之中,其中以唐初在陕西岐州雍县南十里之三畸原被发现的战国时代秦朝(一说周朝)的石刻文字“石鼓文”最为出名,被称为“石刻之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也统一了文字和语言、车轨的轨距、道德与规范以及度量衡等。这就是有名的“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政令。
秦篆是秦朝末年由李斯创制的,又被称为小篆,字体秀丽但书写不便,很快就随着秦朝的灭亡被汉朝的文字所替代,即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字体系。
根据《汉书》的记载,西汉初年整理先秦著作始于汉文帝,景帝、武帝期间是一个小高潮,汉成帝时最终完成,整个过程跨越了约150年,而这一时期正是汉字由古文字转变为汉隶书的时期。
“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里列举了周代用来教育贵族子弟的“六艺”项目,其中有“六书”,但《周礼》并未具体说明六书的内容。也没有对六书的解释。
至于六书的细目,到汉代才有记载。汉代记述六书细目的有三家,一为郑众,《周礼•地官•保氏》注中引郑众的话“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一为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云:“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而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不仅指出了“六书”的名称,还给每一书下了定义,举了例子。据著名的文字学家唐兰先生考证,三家之说同出于一源,因为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根据西汉末古文经学创始大家刘歆的《七略》删节而成的,所列六书名目、次序也应本于刘歆所述,而郑众、许慎的学术师承又与刘歆有渊源,郑众之父是刘歆的学生,许慎之师贾逵的父亲贾徽也是刘歆的学生。然而三家的细目有两点不同:一为指事、会意、形声的称谓不同,二为各书次第不同。后世研究者认为,称谓不同反映三家对这三书的认识可能有差异,各书次第不同反映三家对各种字产生的先后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后人在阐述六书理论时,多依1915年执教于北京大学的教育家、图书馆事业家朱宗莱的主张,从许慎六书的名称而遵班固六书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任何一个汉字的结构都不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结构类型。至于转注和假借,则是表明了汉字与汉字之间的关系,它们并没有造出新字,因而是一种用字法。“四体二用说”是清代学者戴震(《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首倡的,这种学说承认“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字体构造的法则,而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而非“造字之法”。这一学说在学术界虽有争议,但事实上已为大多学者所接受。
清朝末年,外辱侵略,主权丧失,当时很多的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华五千年古老传统文化产生质疑,包括珍贵的文字、典籍。1910 年当时非常著名的语言学者钱玄同先生,首先倡议将中国的口语与书写文字完全转换成世界语(ESPERANTO ) 。1918年4月钱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期上发表《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一文指出:“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中共党人陈独秀也赞同的回应:“然中国文字,既难传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陈独秀书信集》,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202页、第206—207。)
1930年4月,列宁格勒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中国研究室的汉学家龙果夫和中共党人瞿秋白、郭质生三人组成专门小组负责修订这个方案。不久瞿秋白回国,吴玉章、林伯渠等移居远东海参崴,这个工作由列宁格勒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组织的“中文拉丁化委员会”继续进行。委员会的主席是Д.阿列克谢耶夫,秘书长龙果夫,成员有萧三和一些苏联汉学家。委员会经过反复研究并参考了中国过去的几种主要方案后,在瞿秋白方案的基础上拟成“中国的拉丁化新文字方案”。1931年5月,这个方案经全苏新字母中央委员会批准。
1931年9月26日,第一次中国新文字代表大会在海参崴举行。大会以瞿秋白撰写的《中国拉丁化字母》为基础进行讨论。大会确定汉字改革的方针是:根本废除象形文字,以纯粹的拼音文字来代替它。
1930年,中共第一代党魁毛泽东在接见美国记者斯诺( EDGAR .SNOW ) 时也曾提到:“… 能够创造一种人民大众可以参于的社会文化运动,我们就不得不放弃汉字。”
1949年,时任华北大学的校长吴玉章特意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提出了“文字改革”的建议。同年10月10日(民国国庆日),在毛泽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在北京成立。吴玉章任常务委员会主席。1951年,毛泽东指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而在实行拼音化之前,先简化汉字,以便于目前的应用。同时积极进行拼音化的各项准备工作。”
1964年5月,中国文改会发表了《简化字总表》。收字2274个,随后向全国推广,与之伴随着的就是汉语拼音方案。随着国内文字改革运动蓬勃展开,一位美国学者德范克(JOHN.DEFRANCIS)著书预言‘汉字末日即将到来’。美团洛克菲勒基金会拾予德范克友人乔治.甘迪一笔奖助金于耶鲁大学成立中文科系,共同从事中文罗马系统的设计。
1950 年代,全国的语言学家,创造出两千多种不同的汉语拼音系统提案:有采用拉丁字母、有采用古代斯拉夫藉字母、有采用日藉字音表、有探索采用阿拉伯藉系表,或探索采用拉丁字母和中文部首结合等的。
1958年2月11日公布推动《汉语拼音》,倡导“文字罗马字运动”。此后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我国的汉语言专家认真的进行“拉丁化新文字的设计工作”。
但是最终拉丁化文字的这项社会文化创新运动没有继续下去。探其原因,在于汉字是象形文字,法天地,承载着中华5000年祖先的智慧,单个汉字一字一音,同音异形的汉字较多,极易混淆,如果罗马化或拉丁化汉字会有时会造成难以辩别字义的差别,以下为音韵学家赵元任博士的一篇短文《施氏食狮史》。1960年,《施氏食狮史》被大英百科全书收集在有关中国语言项内。
请大家读读看,以体悟其个中真实趣意: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市。是时,适施氏适是市。施氏视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施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以上短文几十个文字,如照拼音【普通话译文】
石头屋子里有一个诗人姓施,喜欢狮子,发誓要吃掉十头狮子。这位先生经常去市场寻找狮子。这一天十点钟的时候他到了市场,正好有十头大狮子也到了市场。于是,这位先生注视着这十头狮子,凭借着自己的十把石头弓箭,把这十头狮子杀死了。先生扛起狮子的尸体走回石头屋子。石头屋子很潮湿,先生让仆人尝试擦石头屋子。擦好以后,先生开始尝试吃这十头狮子的尸体。当他吃的时候,才发现这十头大狮子的尸体原来是十只石头狮子的尸体。先生这才意识到这就是事情的真相。请尝试解释这件事情。
拉丁化后异字同音的结果,仅剩一个拉丁拼音的“SHI" 字,全然失去了文章内涵和意义。
现代社会以法律维系人间公平,公正和安定,与法律这种刚性约束不同的是,文化约束是柔性的。在人类社会,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常常是通过文化具体反映出来的,而文化又体现在文字、建筑、音乐、舞蹈、服饰等具体形式,好的文化和道德体系是社会赖以存在、安定和和谐的基础,也是人类共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对其破坏是对世界文明的犯罪。中华文字传说是由上古时代黄帝的史官苍颉,按象形、指事和会意等方式创造的,一个字就象一幅画、一件事或一个寓言,仓颉造字建立了天人之间的联系,架起了人神沟通的桥梁。《淮南子•本经训》中记载:“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也就是说苍颉造字泄露了天机奥妙,天上降下了栗米,夜里鬼哭泣。 但是以暴力和谎言起家的共产主义以割断人与神之间的联系,放纵人的欲望,使人变成无根的人,从而毁灭人类为其终极目的,自然对中华文字极尽破坏和篡改,中华文字之殇不仅是文字之殇也是文化之殇,也是华夏民族和华夏子孙之殇,中国曾经被称作神州,是众神的故乡,神州大地的子民也是神的子民。
中共自建政以来,造成华夏子孙6000万到8000万人非正常死亡(杀死、饿死、整死),超过人类两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总和。接连的政治运动,镇反、三反、五反、肃反、反右、大跃进和相继而来的三年大饥荒、文革、“六四”镇压学生、迫害法轮功等等,无数善良人成了中共的虐杀对象。文革更是革了传统文化的命,使华夏民族的子孙成了无根的人!
华夏民族的子孙们请擦亮眼睛,认清德国的舶来品共产邪灵的真实面目和毁人的伎俩,退出中共党团队 ,做华夏子孙 ,不做马列子民,回归传统,找回祖先的根和智慧,走出劫难、走向光明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