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8年08月30日】
无论人在哪一个社会阶层,都会与人产生矛盾,从而生出妒忌之心。其实妒忌心却与人无益于己有害,不是什么值得追求的。但凡有智慧者,都是没有妒忌之心的。
卫灵公让民众在天冷时挖池,宛春劝谏说:“天冷时兴办工程,恐怕损害百姓。”曼公说:“天冷吗?”宛春说;“您穿着狐皮裘,坐着熊皮席,屋角又有火灶,所以不觉得冷。如今百姓衣服破旧不得缝补,鞋子坏了不得编织,您是不冷了,百姓可冷呢!”灵公说:“你说得好。”就下令停止工程。侍从们劝谏说:“您下令挖池,不知道天冷,宛春却知道。因为宛春知道就下令停止工程,好处将归于宛春,而怨恨将归于您。”灵公说;“不是这样。宛春只是鲁国的一个平民,我举用了他,百姓对他还没有什么了解。现在要让百姓通过这件事了解他。而且宛春有善行就如同我有一样,宛春的善行不就是我的善行吗?”灵公这样议论宛春,可算是懂得为君之道了。
能够听从下属的劝谏是不容易的,因为牵涉到要放弃自己的眼前利益,能够不与之争功更是不容易的。不争功也就没有妒忌之心了。很多时候我们会问:“卫灵公到底求什么呢?”说出来大家会恍然大悟,他真正求得其实就是国家,因为他是一国之君,国家当然是他的了。既然如此,其他的就成了次要的了。
历史上很多的修道之人,他们放弃利益和人间的名,不与人产生矛盾,当然也就没有妒忌之心。历史上我们认为的名人,其实未必是真正的好人,结局有时甚至会下地狱,而我们所认为的坏人,或许成仙得道了。因为真正的修道之人,是不执着于人间的一切的。人们也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他们到底求什么”他们真正要的是大自在,也就是得道。其它的在他们眼里,同样不重要了。
妒忌之心都是与人的利益和享受有关的,也就是名利。一旦我们有了大智慧,有了更加远大的目标,妒忌之心也就自然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