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8年12月27日】
【作者简介】
常建(生卒年月不详),生活在唐玄宗时代,开元十五年(727)与王昌龄同榜进士,曾任盱眙(读虚疑)(今江苏盱眙县)尉,天宝末年,隐居于鄂州武昌县江滨。一生仕途很不得意,尝浪游于山川名胜以自娱。
常建的诗多写山水田园,风格平淡自然,意境幽深,词句简洁,感情曲折。殷瑶在《河岳英灵集》中,评论了常建的诗,讲他:“高才无贵仕,诚哉是言。曩刘桢死于文学,左思终于记室,鲍照卒于参军,今常建亦沦于一尉(小官)。悲夫!常建诗,似初发通庄(平坦大路),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至如‘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又:‘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例数十句,并可称警策。然一篇尽善者:‘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死’‘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属思既苦,词亦警绝。擅叙悲怨,章法独特。”
【原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注释】
破山寺:即兴福寺,故址在今江苏省常熟县虞山北麓。后禅院:指和尚们的住宅区。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是生活区。
竹径二句:禅房,和尚们的住房。
山光二句:山光,太阳照在山林上,日光和山色交相辉映,反
射出来的光辉。潭影:山石树木映在潭中的倒影。空人心:使人心意空寂,指消除市俗的欲望和杂念。
万籁二句:万籁,一切声响。
【今译】
早晨来到这古老的寺院,
初升的太阳映照着高林。
竹林小路通向幽深的地方,
禅房在树丛中深深藏隐。
美妙的山色使鸟儿高兴啼鸣,
清澈的潭影让人们心地空灵。
这里的万物竟是如此寂静,
空中还传来钟、磬的声音。
(这声音在提醒人们:
莫醉生梦死!要念佛敬神!)
【说明】
这首五律,是诗人仕途失意后,游历虞山兴福寺时,所写的一首山水诗。诗人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状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反映了作者追求理想境界,屏弃社会中的的污秽欲念。诗的开头两句以“清晨”、“初日”点出游寺的时间,以“古寺”、“高林”烘托幽深的气氛。接下四句,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方法,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寂静的景色。竹林的曲径,草木深处的禅房,鸟性因山光而悦,人心对潭影而空,鸟悦心空,皆因景而生情,并以曲径、禅房、山光、潭影,塑造了一个幽深奇静,自然高远的境界。尾联妙笔传神,以钟磬音响,悠悠回荡,以动显静,映衬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全诗静态动人,借景物描写,表述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追求高尚情操、厌弃低俗鄙贱的心情。
末尾“但余钟磬音”既写出钟声,暮鼓晨钟,历来有警世之意,提醒人们勿醉生梦死,勿纸醉金迷。又写出了磬声,即念佛敬神之仪,提醒人们:求仁得仁,莫妄此生!
全诗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
据宋代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记载:兴福寺在常熟县破山(是地名,非破旧之处),为海虞之胜处。齐国的彬州刺史倪德光,(捐献家屋)舍宅为寺。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即此地也。山中有龙斗涧,唐代贞观年间,山中妪,生白龙,与一龙斗于此,而成此涧,有空心潭,因常建诗以立名。
【诸家汇品】
唐仲言:此见禅院之绝尘也。当林月初照之时,而我从曲径以入僧房,花木郁然可观也。鸟性因山光而悦,人心对潭影而空,触机而悟矣。万籁俱寂,惟闻钟磬之音,非六尘无染(心地纯明)之时乎!(《唐诗解》)
方回:欧公喜此诗。三、四不必偶,乃自是一体。盖亦古诗、律诗之间。全篇自然。(《瀛奎律髓》)
纪晓岚:通体诣律,何得云古诗、律诗之间?然前八句不对之律诗,皆谓之古诗矣。又云:兴象深微,笔笔超妙,此为神来之笔。“自然”二字,尚不足以尽之。(同上书)
冯班:字字入神!(同上书)
殷瑶:“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可称警策!(《河岳英灵集》)
(宋)洪驹父:丹阳殷瑶撰《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诗,爱其“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之句,以为警策。欧公又爱常建“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常建作数语,竟不能得,以为恨。予谓常建此诗全篇皆工,不独此两联而已。(《洪驹父诗话》)
魏庆之:“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为唐人幽野的句法,“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为唐人佳境的句法。(《诗人玉屑》)
谭元春:妙极矣,注脚转语,一切难着,所谓见诗人身而为说法也。又云:清景幻思,千古不磨!(同上书)
(宋)欧阳修:吾尝爱建“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始知造意者为难工也。(《欧阳修全集》)
沈归愚:通篇幽绝,欧阳公自谓学之未能,古人虚心服善,如是!(《唐诗别裁》)
施补华:写景须曲肖此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确是古寺光景。(《岘佣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