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不用人唯亲,不搞小圈子。君臣一心,共建国正!(数文)

罗义


【正见网2019年04月21日】

一、凭借强力不如利用大好形势

《商君书•禁使》记载:
前代的帝王,治理国家不倚仗强力,而倚仗对自己有利的大好形势;不依凭个人的主观意愿,而倚靠对客观事理的了解和分析。那些轻飘飘的蓬蒿草,遇到暴风能飞行千里,是因为凭借了风的力量;探测深渊的人能测出水有上千丈深,是根据垂入水中的绳子,计算出来的。因此,能够借助客观形势行动的人,即使是非常远大的目的,也一定能达到;能够掌握客观事理进行分析、算计的人,即使是十分深奥的事理,也一定能得知其真象。在那幽暗的夜晚,即使是一座很高的大山矗立在前面,让以目光锐利著称于世的离娄(人名)去看,他也看不见;到了日光明亮的早晨,他却能分辨出天上高飞的究竟是什么鸟,能看清兽类身上在秋季换毛后刚刚长出的绒毛尖。所以说,眼睛之所以能够看清东西,是借助了日光照明的客观条件。不认清国内人民的现实状况与需求,不了解邻国的力量与势态,一味的贪婪求取,盘剥强取,则必殆!
    
二、丞相任贤,以六条施政,民心欢悦

《资治通鉴》卷158,记载:

西魏(535—556年)丞相宇文泰,想要改革当时的政治,制定有利于国家强盛、人民富足的制度,决定使用尚书、兼司农卿的苏绰,让他竭尽自己的才智,裁减了多余的冗员,设置了两个令长(官职名),并且实行屯田,以便增加军用开支。

苏绰又拟写了包含六条内容的诏书,在九月份、经西魏文帝同意后,开始付诸实施。这六条的内容是:第一,官吏要纯洁心灵,大公持正;第二,使政教风化,归于厚道;第三,充分利用、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第四,各行业都要提拔品德高尚的人才;第五,慎重对待刑案诉讼方面的事务,办案公正;第六,平均赋税劳役。

宇文泰对这六条,非常支持,非常重视,曾经专门摆在自己的座位的右边,又命令各个部门的官员,学习,背诵,执行。并规定凡是担任牧守令长的,如果不熟悉这六条和户籍情况.不能再担任这些官职。

附录【历史人物大辞典•宇文泰】
宇文泰(507~556)西魏臣。一名黑獭,代郡武川(内蒙古武川)人。鲜卑族。起身于北魏末 六镇起义。为贺拔岳所重用。贺死,率其部占据关中。后拥立魏孝武帝于长安。以丞相等职,掌握西魏朝政二十年。改官制、颁均田令、创府兵制等,为北周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北史•周本纪》称其“知人善任使,从谏如流,崇尚儒学,明达政事”。“性好朴素,不尚虚饰”。后周建立,被追尊为文帝。    

三、刘邦初见门卫、戍卒,如见旧友,好谈、喜听…

《资治通鉴》卷12,记载:
    
叔孙通,汉初薛县(今山东滕县南)人。曾为秦博士。秦末,先为项羽部属,后归刘邦,任博士,称稷嗣君。汉朝建立,与儒生共立朝仪。后任太子太傅。
    
当初,高祖刘邦,不修习文学,而秉性聪明达理,喜欢谋略,能听取别人的意见,不管是守门人,还是戍卒,见面时,都如同老朋友一般。

当初,他顺民心,约法三章。天下平定之后,命令萧何整理法规、律令,韩信申明军法,张苍订立章程,叔孙通制定礼仪制度。

后来,又和功臣剖分符节,立下誓言,用朱砂写成,用铁制作,放入金柜石室,藏在宗庙中。

虽然这些制度,是在很短的时期内建立起来的,但是,确定了后世传之久远的制度规模。
    
四、君主不用人唯亲,不搞小圈子。君臣一心,共建国正!
 
汉代桓谭《陈时政疏》记载:
    
国家衰败或兴旺,在于政策和法令是否得当。政策、法令的得当与否,在于辅佐大臣的好坏。如果辅佐大臣贤明,那么朝廷之上,将充满杰出的人才,国家的政策和法令就符合实际。反之,如果辅佐的大臣不贤明,那么,言论就会脱离实际,行动也会多有失误。

那些握有国家权力的君主,没有谁不想把教化搞好,不想建立功业;然而国家却得不到治理,这其中的关键,就在用人贤明与否。

从前,楚庄王曾经对孙叔敖说:“我还不懂得怎样确定国家大计。”孙叔敖说:“国家的大政方针,如果民众不拥护,恐怕君王自己也不能确定。”楚庄王说:“不能确定,难道只在国君,和大臣没有关系吗?”孙叔敖回答说:“君王骄傲地对大臣说:‘没有我,你们得不到富贵’。士人骄傲地对国君说:‘没有我们这些大臣,君主也没有办法安然无恙地存在下去。’国君有的甚至因此丢掉了国家也没有醒悟,士人甚至因此弄得饥寒交迫也做不了官。国君和大臣不团结一心,国家大计是没有办法确定下来的。”

楚庄王说:“好,希望相国您和各位大臣,共同商量、确定国家的大计吧!我不自私、不用人唯亲,不搞小圈子。愿与臣民、全国同心协力,建设好大圈子!‘君臣一心,共建国正!’把国家建设得充满正气、正义、正确。不把国家搞邪、搞黑、搞垮了。”

 五、保邦之道有八审(八大准则)

《张昭传》记载:

后唐(923—936年)明宗李嗣源,让群臣进谏。张昭又呈一份奏疏,指出:“我听说‘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这是先儒的伟大遗训;‘事情往往有好的开头,但能坚持到底的却不多,’这是经典中极为重要的告诫。仔细研究历代帝王,没有一个不懂得骄矜怠惰是有损德行的,但只有唐太宗在贞观之初,唐玄宗在开元之际,能焦思劳身地治理国家大事,因而国家太平无事。后来,国力富强,边境太平,皇帝年事高了,贪图安乐,就放纵而不约束自己,以至留下了被后世讥笑的污点。陛下用仁慈节俭,教化天下的百姓,用礼制法度来检查左右的臣子,贬黜奸邪的小人,采纳公正正直的言论,致力于遵守勤俭的原则,用以节制浮华浪费,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大公无私。这样把基业传给后世子孙的规范,就像唐代贞观、开元之际,而且陛下又能有始有终,从不荒废。我又考虑保住江山的准则,有八个需认真考究的方面(简称八审),我愿为陛下说明。这就是:

任用官员,要仔细研究此人是否有此才能和条件;
采纳臣下的进言,要仔细研究是忠言还是邪说;
颁发政令,要仔细研究是否过于繁多和苛酷;
兴师出征,要仔细研究是否正义和有实力;
进行赏罚,要仔细研究是否出于个人的喜怒;
对臣下进行褒扬和贬斥,要仔细研究是否出于个人的爱憎;
对于议论,要仔细研究是正确还是谬误;
宠爱信任某人时,要仔细研究此人是否是奸佞之人。

----对于这八个方面,要扩而广之,用来决定国家的各种事情,差不多就可以达到长治久安了。”

(后唐)明宗,看了张昭的奏章,连连称好。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