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老鼠的勉励”!(数文)

陆文农


【正见网2019年08月11日】

一、年轻人犯锴,应接受教训改正为好!

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
    
从前,江南有一个贵家公子,年纪轻轻的,就中了秀才。他父亲原是朝廷的高官,退休住在家里。在公子要北上应举的时候,他给公子五千两银子,作路费。公子秉性放浪,一路嫖妓作乐,挥霍金钱,等到了京城,口袋空空的,像洗过的一样。加上他患病,进不了考场,一付丧魂落魄的样子。他只好借钱回到家里。

他父亲开始很恼火,气儿子不成器,想训斥他、打他。等儿子回到家里,首先检查他的行李箱子,看见儿子的诗稿中,有两句是:“比来一病轻于燕,扶上雕鞍马不知。”父亲又可怜、又高兴地说:“他能写出这两句诗,看来他得到的教训很深,差点病死!这五千两银子花的值得。”

公子在下一次科举考试时,很快就中了举,步入了文坛。父亲没打儿子,是儿子自己接受教训,变好了。

年轻人犯了错误,都应该自己接受教训,改正为好!

【评点】

儿子有才,却是花花公子。应举不以中举为大事,反把五千两银子,抛洒在秦楼楚馆,抱病还乡,叫当父亲的奈何不得。于是,父亲说:那两句诗,值五千两银子,就很有点自宽自解的味道。不过,儿子究竟有悟性,浪子回头,不蹈旧辙,终有所成。这事儿好险!
    
二、痴读失火

清代李伯元《南亭笔记》记载:

礼亲王,号“啸亭外史”,生而好学,即使是社会动荡,仓卒流离,他心里也挂念着手中的书。他对许慎的学说,有很深的研究。他十三岁时,得到一本《说文解字》(许慎的著作),夜里打着灯笼读。

当时,正是严寒季节。他在一天晚上,围着炉子读着,火燃起来,烧到床帐,露出了会被焚毁的征兆。奴仆们看见火光,都带着装水的器具,到他安歇的宫殿来灭火。礼亲王还在读书。

火灭之后,大家笑他:“读书变痴了。”他说:“读书增智。我不会痴!”此后,他再未失火犯痴了。

【评点】

读书读得痴迷,堕入书中,而不知外事,代不乏人。礼亲王居然读得床帐失火,他对书的喜好程度,可想而知。当然,痴迷于书,把自己弄得迂腐不堪,并不可取!入乎书内,出乎书外,学而能用,并且生慧增智,正派做人,方为正道。
    
三、曾文正公教后学

清代徐珂《清稗类钞》记载:

曾文正(曾国藩)公,曾经教育弟子说:六经以外,不能不读熟的一共有七部书,即: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庄周《庄子》、许慎《说文解字》、昭明太子《文选》、司马光《资治通鉴》、韩愈《韩文集》。因为《史记》、《汉书》是史学的开端,《庄子》是诸子散文的精华,《说文解字》是训诂、文字、音韵的桥梁,《文选》是文辞、章法的集中地。《史记》、《汉书》受时代的局限,记叙的历史还不完备,所以用《资治通鉴》来扩大它。《文选》的骈文、对偶比较多,担心自然的生气或许会渐渐消散,所以用《韩文集》来振作它。

北宋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吾人应以此自励,奋进不息!

【评点】

西汉以后,读书人“皓首穷经”的事常有,曾国藩是饱学之士,主张读书广博,他对必读书的选择、确定,涉及经、史、子、集,表现了不凡的读书识见。要读古书,要遵循古人的教导,要继承神传文化。

四、谦逊好学,以著述为己任,是大气概!

清代徐珂《清稗类钞》记载:
 
张阮林又名张聪成,安徽桐城人。文端公张英的五世孙。他的高祖张廷瑑,是工部右侍郎,祖父张曾扬是贵西兵备道,都以进士,出身显贵。他父亲张元位,也以副贡官的身份,做过巴州州判。

张阮林小时候很聪明,悟性很高,祖父很宠爱他。他仗着生在世族大家,高傲尊贵,加上他没有成人,就会写文章,有才气,因此看不起同辈人。

他十九岁时,在叔祖绿园家里玩,看见同乡的姚石甫观察(官职名),和他交谈,深受教益,这才知道:天下之大,才智之广!大吃一惊,相见恨晚,自惭浅薄!于是,张阮林后悔自己以前所写的文章,实属小巫见大巫!于是,全部烧掉。并说:“社会上本来就有不会腐朽的学说,这还不令我羞人吗?”从此,他博览群书,把提高写作水平,视为自己的责任。以著作为己任。

【评点】

人有看不清自己,而以为看清了别人的时候,就会傲气十足,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张阮林依仗高贵的家世和自己的才气,看不起人,其实是没有看清自己。张阮林见了姚石甫之后,性格和人生态度大为转变,值得回味。他后来谦逊好学,以著述为己任,是大气概!

五、“老鼠的勉励”!

清代徐珂《清稗类钞》记载:

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县人。明末,曾任兵部职方郎中。入清,拒不为官,潜心学问之途,开清代朴学风气,著述丰厚。
    
顾炎武在家里,总是穿着布衣服,贴身的没有一点丝绸。他撰写《音学五书》的时候,已写好《诗本音》卷二的稿子,被老鼠咬坏了两次,他抄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怨愤的颜色。有人劝他:翻瓦倒壁,把老鼠统统消灭!

顾炎武说:“老鼠咬我的书稿,实际上是勉励我。不然,我的书稿好好放着,怎么能够五次改动呢?经重新写过的书稿,质量大有提高,是好事!”

【评点】

文人素来珍视自己的文稿,顾炎武倒有些奇特,他的《音学五书》一稿,被老鼠咬坏了两次,不仅不怨愤,反而看作是老鼠对自己的勉励。顾炎武这样好的雅量,不是不爱惜自己的劳动成果,而是正视现实,积极进取,表现出一种可贵的人生精神:“奋发慷慨,重头再来!”
    
六、匡衡穿壁引光

晋代葛洪《西京杂记》记载:

匡衡,西汉经学家,元帝时任丞相,封乐安侯。

匡衡,字稚圭,小时候勤奋好学,但家里穷得连蜡烛都买不起。隔壁邻居家,有蜡烛,可惜照不到匡衡这边;匡衡就在墙上凿了一个小孔,引过光来,把书拿到小洞旁,借着光看书。本地有个富贵的大族一文不识,家里很富有,且藏书也多,匡衡就给他帮工,但不要报酬。主人觉得很奇怪,就问匡衡,匡衡说:“我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书,都读一读。”主人听后,大为感叹,就借给他书看。后来,匡衡终于在学术上,达到了很高成就。
    
匡衡能解说《诗经》,当时的人们曾这样说:“不要随便解释《诗经》,免得在匡鼎面前出丑;匡鼎解说《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惑,使人开颜而笑。”

鼎,是匡衡的小名。从这些话中,足可看出当时人们对匡衡敬畏、佩服的程度。的确,凡听过匡衡说《诗经》的人,都能疑团顿释,开口而笑。

匡衡有一个同乡,也能讲《诗经》,匡衡就与他交谈,提出问题,向他求教。那人答不上来,转身离开。匡衡还追着他问:“先生先停下,听我说,请你再谈谈前边的观点!”那人说:“没得可说了。”说罢便径直离去,头也不回。

【评点】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奋刻苦的精神,是人们攀登书山的路,荡舟学海的桨。匡衡正是这样一位以勤奋为路、以刻苦为桨的学者。他出身贫寒而自学成才,其勤奋刻苦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赞扬。这篇短文写的“穿壁引光”(也作“凿壁偷光”)的故事,后来广为流传,成为尽人皆知的佳话。后因用为刻苦好学的典故,唐代独孤铉,还曾专门写了一篇《凿壁偷光赋》。

七、贾逵勤奋,“舌耕贤人”!

 晋代王嘉《拾遗记》记载:

贾逵,东汉经学家、天文学家,曾任侍中、左中郎等职。
   
贾逵五岁的时候,就聪明过人。他的姐姐嫁给了韩瑶,因为不能生孩子,被丈夫休弃后,回到娘家居住。她因为能守节和聪敏,被人称道。听到邻居家有人读书,她就每天早晚抱着小贾逵,隔着篱笆去听。

贾逵安安静静地听别人念书,一声不吭,他姐姐见了非常高兴。贾逵长到十岁时,就默读儒家经典《六经》。姐姐对贾逵说:“我们家很穷,不曾请人教你读书入门,你怎么知道天下的这些古代经典,并且能读起来一句不漏呢?”贾逵说:“记得以前姐姐抱着我在篱笆旁,听邻居家读书,那些书上的内容,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楚,几乎没有什么差错。”

他把院子里桑树上的皮剥下来,作为写字的用具;他有时还把字写在门扇和屏风上,边读边记。过了一年,贾逵就把儒家经典都读遍了。里巷里每每有人来看勤学的贾逵,人们都认为像他这样勤奋的人,自古以来少有能与之相比的。

后来,贾逵成了著名学者,有门徒不远万里,前来求学,有的甚至用布带子把小孩束在背上,来找贾逵。门徒多了,有人就在门旁就寝,贾逵都很耐心地给他们讲授经文。门徒们赠送给贾逵许多东西,粮食积满了谷仓。有人说:“贾逵的财富不是凭力气耕种田地得来的,他读书讲经,口干舌倦,是世人所说的‘舌耕贤人’。”

【评点】

聪明与勤奋,是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应该承认,人的智力是有差别的。有些早慧的神童,过目成诵,颖悟过人。这样的人毕竟极少。即使是天才,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没有勤奋作阶梯,最终也难有大的成就。“江郎才尽”的教训,古往今来并不少。本篇的贾逵,是一个既聪明又勤奋的人,正是先天的聪颖和后天的刻苦,使他成为一代经学大师。须记住:聪明的人,也不能一味依仗聪明。否则,将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八、王羲之坦腹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
    
郗太傅在京口的时候,专门派门客送了一封信,给王丞相,想在他的子弟中,找一个女婿。丞相对郗太傅的使者说:“您到东厢房,任意挑选吧。”

门客回去禀告郗太傅说:“王家几个儿子,也都还可爱。他们听见说有人来挑选女婿,都故作庄重。只有一个人,露着肚皮,躺在东床上,就像什么消息,都没听到似的。”

郗公说:“这个人,正合适。”派人再一寻访,那人原来是王羲之,郗太傅便把女儿嫁给了他。

【评点】

我国古代称女婿为“东床快婿”,就是本于这个故事。故事的中心事件是择婿,但它并没铺叙择婿的场面和经过,而仅仅是通过门客之口:三言两语述出。这样写,更能突出郗太傅眼力过人:王羲之的特殊风度,也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人们常说:自自然然最是真。王羲之坦腹而卧,以十分淡然的态度,对待择婿,正好表现了他超尘脱俗、无心攀附权贵的高洁品性,这与他那故作矜持状的兄弟们,恰恰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正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意插柳柳成荫。

人们都喜欢摆出最好的形象、姿态给人看,但什么是最好的形象和姿态呢?应该是正派的、自然的形象与姿态为好吧。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