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9年10月23日】
在《三国演义》里,我们会吃惊地发现,这部书中描绘的古代社会,跟我们在电视剧看到的完全不同。古人断事,德为核心,礼法和武力,都是辅助,歪理无法立足。即使胆小的人一时迫于武力,不敢说话,但思想却不糊涂,绝不会轻易被人洗脑和利用,这也就是邪恶之徒,最为害怕的,因此,暴虐的董卓才如此地惧怕明理的卢植,要把他除掉。我们今天就卢植说的话,仔细分析古人断事的智慧。
以伊尹之志 断董卓篡逆
我们先来重温卢植的那段话:
卢植曰:“明公差矣:昔太甲不明,伊尹放之于桐宫。昌邑王登位方二十七日,造恶三千余条,故霍光告太庙而废之。今上虽幼,聪明仁智,并无分毫过失。公乃外郡刺史,素未参与国政,又无伊、霍之大才,何可强主废立之事?圣人云‘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卢植这段话的大意是说:(董卓)您说的话(要废掉少帝)是不对的,古时商朝的太甲因德行败坏,丞相伊尹将他放逐于桐宫,令他反省,自己暂时代理国政。(三年后太甲醒悟改正,又把太甲迎回恢复王位,成为一代明君);汉昌邑王登位才27日,就造恶三千多条,因此,大臣霍光才会秉明皇室太庙将他废掉。如今我们的少帝虽然年幼,但聪明仁德,有才智,并未犯下任何过失;而且您是都城外郡的刺史,平日根本无权参与国政,又没有伊尹、霍光的奉天命济世的大才,怎可倒行逆施,强行主持君主废立的大事?圣人说过,有伊尹不图王位,教导帝王归正德行的公心,怀抱济世安民的大志就没问题,没有这样的大志就是篡位的叛逆之举。
这段话,说白了,就是被废者要严重失德,而执行者,负责主持的人,必须出于公心,还要有代祖先执行教导责任的资格和威信,还必须获得天地神明的认可,才能做这件事情。
伊尹是商朝开国丞相,辅助五代君王,活了百岁,死后以王礼下葬,是承天命下世的通天理合人道的大才,是以尧舜仁孝的治国之道教导历代商王的帝王之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就是伊尹的象征,三请才出山,具有不是普通人能达到的境界。这些大智者,明天理,知天命,顺天意而行,国运与天下大事,了然于胸,根本不会对权力王位产生兴趣。
伊尹放逐太甲的故事,出自《史记》等诸多历史的记载。不少人以一些完全相反的以宣扬恶为价值观的另类史书来否定伊尹,否定传统圣王与贤相留下的道德典范,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企图魔化祖先来毁掉后代子孙和整个民族道德的事情,会成为千古罪人,是魔鬼才会做的。如果孩子相信了,就会彻底地嘲笑祖先,嘲笑道德。做了这件事的人,就会将后代子孙变成不择手段,为权利可以为所欲为的邪恶之徒。我们到底是在扬善,还是要毁人,要将人变成禽兽呢?我们的所谓学问和聪明,难道不是在被魔鬼利用和操控吗?想一想都会毛骨悚然。将历史反过来写或想要证实邪恶价值观的人,千万要三思,我们的才智,真的要用在毁灭民族道德上吗?我们搞学问研究,我们的时光和人生价值,真的是为了这个可怕的目的吗?
乱世难题 唯德能解
卢植是东汉大儒,我们看他说的话,针对废立帝王的国家头等大事,毫不惊慌,也不回避,语言文雅,但论点分明,直截了当地驳斥了董卓的谬论。告诉他,选择帝王,也就是判断谁有资格坐在那个位置上,不是以表面的威仪为标准的,而是以人的德行为标准的,历史上发生过的例子,都是因为帝王本身严重失德,失信于天下才被废掉的,因此少帝不符合这个条件,谁也不能这样做。
卢植的话,就是在讲德是判断大事的核心原则,注意,卢植这里并未一上来就给大家讲君臣或者立长不立幼等长幼有序的礼法,那是因为,真正懂学问的人,都清楚,礼是普遍通用的日常规定,便于人们正常地工作,交往和生活,是为方便表达尊敬,问候,友谊和善意等等人的行为的一个通用的规矩。不同民族,不同朝代,会有不同的具体的表达形式,因此,礼是外在形式会变的,但它维护道德的作用,以德为核心的原则,却是永远不会变的,因此在非常时期,极端的情况下,在帝王严重失德,危及国家和百姓,失去资格的时期,君臣之礼就可以暂时放在一边,臣子可以在帝王的宗庙面前,不是以臣子的身份,而是以替帝王先祖教导帝王的身份,非常正规地严肃地祭告天地和帝王的先祖,来执行帝王的废立。必须是堂堂正正的,当着宗庙和天地以及众大臣的面来进行的。因此,历史上在非常时期,的确发生过这样的先例,臣子也可以废掉帝王,但必须是严重失德的情形下,而且一定是公开地,严肃地执行。绝不能有丝毫的不公正和为己的私心,否则都会被人看的一清二楚。
因此,一个人仅仅手握屠刀,就想瞒天过海逼人就范,随随便便就要顺利完成这件天大的政事,再笨的人也知道那就是篡逆。何况少帝根本谈不上有任何的失德行为。因此,董卓的行为,毫无疑问,就是违背君臣之义的谋逆之举,不管他是否做成这件事情,都会被人骂成倒行逆施的不义之徒。所以,尽管董卓最后做成了此事,他也很快就变成天下英雄举起义旗共同讨伐的国贼,人人都会骂他。因为无论人们是否敢怒而不敢言,整个社会都以德为美从而自觉奉行义理,自然断定出他的行为是不义之举。礼和法都可以根据需要改变,但做人的道理,是不能改变的,因此,古人活得明白。
董卓废帝后,日日提防,连睡觉都无法安稳,随时要防范被人刺杀,这样仅仅靠暴力得来的政权,能长久吗?值得推崇和效仿吗?肯定是不能的。但是否因此就否定武力存在的作用呢?当然不是,因此,《三国演义》会在合适的时机,也就是刘备入川时,通过庞统军师,讲解以德用武、逆取顺守的非常之理,为我们解答这个疑惑。
大家看《三国演义》,会注意到,礼不是讨论问题的核心,德才是核心,有学问的君子,都非常明白这一点,只有回到德的原点来衡量事物,才能说明白一切乱象和歪理,才能破除谬论。这说明古人,一直懂得灵活运用孔子“为政以德”的教导来处理国家大事,明白道德,才是根本判断一切事物、包括礼在内的标准,才是一切政事运转的核心。有这样的见识,不会流于教条。现代诸多的法律、教育、社会,和经济问题,只要用古人的善恶道德观来衡量,就能抓到症结,理出头绪。因此,读圣贤书,不但不会迂腐,反倒能破除迂腐,还原我们民族文化的真相。
那么卢植性命如何呢?书中写道有谏臣阻止:“卢尚书海内人望,今先害之,恐天下震怖。”于是董卓不敢动手。公然杀害代表天下道义的君子,等于向天下人公开宣布自己与道义为敌,会立即引发全国各州郡对他的讨伐,反倒妨碍他的废帝阴谋。(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