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9年11月17日】
小时候学古文,很多地方觉得云里雾里。比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虽然明白这是比喻,可内心里总觉得这比喻有些牵强附会:生命还算好吧,至少我们可以感知它的存在;可是“义”只是个虚无缥缈的概念而已,存在不存在还两说呢,拿来做比,这实在有点“扯”了。
后来学了大法,明白了“万物皆有灵”的道理,才恍然大悟:原来古人的比喻,不仅贴切,而且大有深意:“义”和 “德” 一样,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存在,而且是有生命的。“义”这东西,对人而言,比命还珍贵!因为命没了还可以转生,而丢掉了“义” 就象失去了“德”一样,要下地狱甚至是形神全灭了。
大法弟子通过学法都知道,“德”是物质存在。回过头来看古人的比喻,就看得特别清楚:“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水和土积累多了,会发生“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产生灵性层面的升华;同样的,“德”这种物质也可以象水和土一样积累,同样可以发生飞跃和升华,从而具备圣贤之心,甚至神的智慧。
因为万事万物都有生命,所以,人、物、事(包括很多现代人认为的概念)在这一点上就具备了共性。古人看到了这一点。古人的比喻,因为有神的内涵,所以特别深刻而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