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仙郡连年亢旱与“米面之山”的因由和启示

楚若薇


【正见网2025年02月04日】

《西游记》第八十七回“凤仙郡冒天止雨 孙大圣劝善施霖”中,讲述了一个与敬天敬神相关的因果故事。

原著中是这样描述的:师徒四众一路西行来到天竺国凤仙郡,进得城来便遇到郡侯上官氏因一连三载遇干荒,正在出榜招求法师祈雨救民。三藏道:“徒弟们,那个会求雨,与他求一场甘雨,以济民瘼(mò),此乃万善之事。”行者道:“祈雨有甚难事!我老孙翻江搅海,换斗移星,踢天弄井,吐雾喷云,担山赶月,唤雨呼风,那一件儿不是幼年耍子的勾当!何为稀罕!” 那郡侯原来十分清正贤良,爱民心重,闻报即至,“一见唐僧,不怕他徒弟丑恶,当街心倒身下拜” ,“愿奉千金酬厚德”。行者呵呵的笑道:“莫说!莫说!若说千金为谢,半点甘雨全无。但论积功累德,老孙送你一场大雨。” 

“行者念动真言,诵动咒语,即时见正东上,一朵乌云,渐渐落至堂前,乃是东海老龙王敖广。” 孙悟空问道:“此间乃凤仙郡,连年干旱,问你如何不来下雨?”那龙王说未奉上天御旨,若要降雨,还要“烦大圣到天宫奏准,请一道降雨的圣旨” 。于是“行者一路筋斗云,径到西天门外”,被四大天师引至灵霄殿下请旨,玉帝道:“那厮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朕出行监观万天,浮游三界,驾至他方,见那上官正不仁,将斋天素供,推倒喂狗,口出秽言,造有冒犯之罪,朕即立以三事,在于披香殿内。”  

“四天师即引行者至披香殿里看时,见有一座米山,约有十丈高下;一座面山,约有二十丈高下。米山边有一只拳大之鸡,在那里紧一嘴,慢一嘴,嗛那米吃。面山边有一只金毛哈巴狗儿,在那里长一舌,短一舌,餂那面吃。左边悬一座铁架子,架上挂一把金锁,约有一尺三四寸长短,锁梃(tǐng)有指头粗细,下面有一盏明灯,灯焰儿燎着那锁梃。行者不知其意”。天师解释说,需要等到鸡把米山嗛尽;狗把面山餂尽;灯焰燎断锁梃之后,方才下雨。“行者闻言,大惊失色,再不敢启奏,走出殿,满面含羞。”四大天师劝慰孙悟空说:“大圣不必烦恼,这事只宜作善可解。若有一念善慈,惊动上天,那米、面山即时就倒,锁梃即时就断。你去劝他归善,福自来矣。”  

曾经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何曾有过“大惊失色”、“满面含羞”的窘境?说明发现自己有些孟浪和无理了,本来觉的天庭让龙王降雨济黎民是本分,没想到却是凤仙郡侯不敬天敬神惹的祸。子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意思就是,一个人如果获罪于天,怎么祈祷都没用。这是因为世间的一切原本是由高层生命所安排的,人的福份或苦难源于其所积累的福德。若能守住善良,提升道德,自然会得到神的护佑。如果一个人心中被怨愤塞满,失去“修己以敬”的良好心态,那才是下滑和苦难的肇源。 

从上古以来,中国人就有这样的观念,认为天帝高高在上,注视民间,赏善而罚恶,《尚书》中也有关“敬”的论述,大体可以分为“修己之敬”;“事天之敬”;“临民之敬”;“治事之敬”四个方面,《周书‧召诰》中说:“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 意思就是:王者当以“敬”作所,即在任何处所皆不可不敬德。《周书‧无逸》中说:“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意思是说:小人心怨你、骂你,应该更加敬修其德,而不应责备于人。 

不知从何时起,后人的解读中,这个“敬”字后面加上了一个“畏”,变成了“敬畏”,其意涵也发生了迁移。虽然孔子在《论语‧ 宪问》中讲了“修己以敬”,而在《论语‧ 季氏》中又讲到“君子有三畏”,但前者意在君子修为提升层面;后者意在治国处事层面。也就是说,这是不同层次的理。“敬畏”不是原生的词汇,乃后人组合在一起的用法。

儒家以天为最高存在,天是神圣的生命创造之源、价值之源,故有敬天的思想。宋明理学形成之后,程颢的“诚敬”,是为了存仁;程颐的“涵养用敬”,是为了涵养心中之性。但朱子讲敬,却特别突出了敬是悚然如有所畏之意,把“畏”当作“敬”的极端形态。实际上,这种状态已经偏离向善守德、探求真理的中正、中和状态,而成为一种外在的、情绪化的惧怕,面对比自己更巨大、更有力、超常事物的无助的恐惧和服从顺应,并非对生命和宇宙真理的正信。其中不可避免的包含着有求等负面的思想意识,不同于坦然敞开心扉沐阳和煦明媚之阳光时的心态。所以说,对天或神的“敬畏”中实际上也包含了负面的不敬和亵渎因素。也只有心中的魔性一面才惧怕佛光的普照和圆明。 

再说孙悟空回到凤仙郡,告诉那郡侯洗心向善,“郡侯领众拈香瞻拜,答天谢地,引罪自责”,城里城外大家小户“一片善声盈耳”。“所立米、面山俱倒了,霎时间米面皆无,锁梃亦断。” 玉帝传旨:“着风部、云部、雨部,各遵号令,去下方,按凤仙郡界,即于今日今时,声雷布云,降雨三尺零四十二点。……好雨倾河倒海,蔽野迷空。檐前垂瀑布,窗外响玲珑。万户千门人念佛,六街三市水流洪。东西河道条条满,南北溪湾处处通。槁苗得润,枯木回生。田畴麻麦盛,村堡豆粮升。”  

人行于世间,很多时候人生的苦难实际上都是自己内在心念的映射,心中无云,何来风雨。正如原著中诗云:“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大陆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