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新闻网2022年11月21日】
孙中山晚年照(1924年)。(公有领域)
很多人对在学校每日苦读应付考试的日子记忆犹新,那时也曾特别羡慕班上那些成绩优异的优等生:明明都是一样的老师教,为何他们的成绩就是特别好呢?
其实,就是出了学校,也面临着许多在职进修学习,证照、国家考试,原来学习不是离开学校就结束了……
看着那些优秀的同学、同事们,你是否会想:他们是否有与众不同的学习方法呢?
就让我们看看历史上最杰出的千古英雄们是如何读书求学的,看完后,说不定你也会跟他们一样呢!
• 康熙皇帝
史载,凡是康熙帝所坐的地方,四周都是环列著书籍。图为1699年康熙帝读书像(45岁)。(公有领域)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就立志于学习。’贯穿圣人一生的一句话,就是‘立志于学习’。另外,真正能够做到勤学而持之以恒,这就是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的原因。自古以来的圣贤和我们都是同一类人,为什么要甘心于自暴自弃而不好好学习呢?
“假如有志于学习,希求达到圣贤境界的愿望又有谁能够阻挡得了呢?因此说,立志于学习是作为圣人的第一要义。”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圣人一生,只在志学一言。又实能学而不厌,此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千古圣贤与我同类人,何为甘于自弃而不学?苟志于学,希贤希圣,孰能御之?是故志学乃作圣之第一义也。——出自《庭训格言》)
“大凡看书而不为书本身所迷惑,才能称得上是明智。像汉代大儒董仲舒所说:‘风吹不会使树枝发出声响,雨水不会冲毁土壤,称之为太平之世。’果真风吹不会使树枝发出声响,那么天地万物靠什么来使它们得到激发、生成呢?雨水不会冲毁土壤,那么田地怎么耕作播种呢?
“从这些地方看来,都是一些貌似好听而经不起推敲的空话罢了。像这样的话,都不要信以为真。”
(原文:凡看书不为书所愚,始善。即如董子所云:“风不鸣条,雨不破块:谓之升平世界。”果使风不鸣条,则万物何以鼓动发生?雨不破块,则田亩如何耕作布种?以此观之,俱系粉饰空文而已。似此者,皆不可信以为真也。——出自《庭训格言》)
图为康熙帝便装写字像。
“人有着谦虚的心那求学必定会进步,如果自满就会退步,我生性喜好请教别人。虽然是地位最低下没受过教育的粗俗鄙陋之人,也会有合乎道理的言论,我决不会因为这样而否决此人,我必定会找寻学问的根本并牢记之,我不会自以为有本事就放弃求取这个人的长处、好的一面。”
(原文:人心虚则所学进,盈则所学退。朕生性好问。虽极粗鄙之人,彼亦有中理之言。朕于此等处决不遗弃,必搜其源而切记之,并不以为自知自能而弃人之善也。——出自《庭训格言》)
20世纪初广益书局版的康熙字典。(Mosesofmason/Wikimedia Commons)
“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圣贤,并不是因为他生下来就如此,而是由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由有恒心的人而逐渐成为有道德的人,由有道德的人而逐渐成为君子,再由君子而成为圣人,这中间高下等级区分,取决于一个人的学识、造诣的深浅程度。孟子说:‘达到仁的境界也需要积累之功啊!’注意积累功德的人也要等到水到渠成。
“因此,有志于为善的人,开始的时候,要充实、发展,继而要巩固、发展,终生不敢后退,然后才能收到日积月累、不断扩充的效果。所以,拥有至真至诚之心会使人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会变得长久,长久自然会得到证验,有了证验心胸自然会变得开阔,心胸开阔则见识广博,见识广博自然会变得高尚明智。总之,日积月累的作用怎能计算清楚呢?”
(原文:人之为圣贤者,非生而然也,盖有积累之功焉。由有恒而至于善人,由善人而至于君子,由君子而至于圣人,阶次之分,视乎学力之浅深。孟子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积德累功者亦当求其熟也。是故有志为善者,始则充长之,继则保全之,终身不敢退,然后有日增月益之效。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其功用岂可量哉!——出自《庭训格言》)
“《易经》说:“日日更新进步可称得上是一种极高尚的品德。”喜欢学习的人应当天天都有所进步,才能不虚度光阴。大凡人世间每一种技艺,开始学习的时候,使人感到难度很大,就好似万万办不成的。如果因此放弃而不再学下去,那终将是一事无成。
“所以,对初学者来说,可贵的是要有一经决定就不再改变的意志,还要有不断追求上进的恒心,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要有一种言行一致、固守正道、绝不后退的决心,那么又有哪一种技艺学不到手呢?”
(原文:《易》云:“日新之谓盛德。”学者一日必进一步,方不虚度时日。大凡世间一技一艺,其始学也,不胜其难,似万不可成者。因置而不学,则终无成矣。所以,初学贵有决定不移之志,又贵有勇猛精进之心,尤贵精进而又贞常永固、毫不退转,则凡技艺焉有不成者哉!——出自《庭训格言》)
“读书以明白事理最为要紧。事理明白了,那么心中就有了主见,一切是非正邪就自然而然能够分辨出来。遇到有疑难的事,只要按照道理直接去做,那么无论事情做得怎样都能无愧于心。
“《尚书》说:“学习古人的教诲,就有收获。”大凡圣贤的经典著作,所说的每句话、每件事都有很深刻的道理在其中,读书时应当留心去体会,这些地方可以为我所效法,这些地方我应该注意,引以为戒。时间长了,就能够完全领会书中的意旨,那么碰到事情,脑子里就立即能够有所反应,想出办法来,而不用特意去思索了。”
(原文:读书以明理为要。理既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遇有疑难事,但据理直行,则失俱无可愧。《书》云:“学于古训乃有获。”凡圣贤经书,一言一事俱有至理,读书时便宜留心体会,此可以为我法,此可以为我戒。久久贯通,则事至物来,随感即应,而不特思索矣。——出自《庭训格言》)
“我从小读书,倘若读到其中有一个字不明白,就一定要多方探寻、究问,把它弄到彻底明白,心里才踏实。不仅读书是这样,治理天下国家也不例外。”
(原文:朕自幼读书,间有一字未明,必加寻绎,务至明惬于心而后已。不特读书为然,治天下国家亦不外是也。——出自《庭训格言》)
【总结】为学的重点在:
1. 设定目标,持之以恒;
2. 对于阅读材料中有不合常理之处要多思考;
3. 保持着谦虚的心、不耻下问,别因为某个人有缺点就认为他的话没有参考作用;
4. 学问需日积月累的增加,要有恒心;
5. 一定要要求自己每天都要进步一点;
6. 读书遇到难懂不明白之处一定要设法弄懂,别马虎。
• 孙中山
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就职照片(1912年)。(公有领域)
“文字是思想传授的媒介,人类有史以来能记载四、五千年历史事件而不中断的是中国文字所特有的;我们应该珍惜这些资料,要思考着如何为我所用。
“能够活用古人的论述与观点(智慧)而不被古人所困惑,而且能够契合时宜的应用古人之论点,而不是一昧地照单全收,被古人的论点奴役着;如此所有的古籍书册,就好像都是在协助我对知识的理解与获得,而使得古人成了我最好的辅佐者,这样的话,学习史料是越多越好。”
(原文:夫文字为思想传授之中介,……抑自人类有史以来,能记四五千年之事翔实而无间者,亦为中国文字所独有;则在学者正当宝贵此资料,思所以利用之。如能用古人而不为古人所惑,能役古人而不为古人所奴,则载籍皆似为我调查,而使古人为我书记,多多益善矣。——出自《孙中山全集》第六卷)
【总结】为学的重点在:要设想着如何活用古人的论述与观点,如何解决我面临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