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者的寂寞与自信——解读辛弃疾《贺新郎》

清风


【正见网2022年12月18日】

辛弃疾,1140 年出生在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字幼安,号稼轩,常被称为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我们知道苏轼是修炼人,能够和他齐名的辛弃疾其实也是,只不过因为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所以一般把他看成是爱国主义诗人,忽略了他作为修炼人这一点,其实正因为他是修炼人,有很不错的根基,才能够做到我们表面上看到的才华横溢。

中国古代是信神敬神的社会,社会的修炼风气总体比较浓郁,一些文学大家都是修炼之人,他们的作品往往看似是表达常人的情感,而实际是表达自己修炼的体会,感悟或者是境界,这其实是神传文化的一种必然。比如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

 一般的解读认为当时辛弃疾“独坐停云”,触景生情,回想自己坎坷多难的仕途之路,不禁感慨万千,感叹岁月飞逝、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于是落寞之中便提笔而作, 表达自己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以及对时局的深切怨恨与无奈。这是在常人角度的认识,而作者真正表达的是自己的一些修炼感悟和在自己所在层次的所见。

看看开头:“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这似乎很好解释,翻译过来就是“在铅山邑中建造了园林亭阁,我都为它们作了《贺新郎》的词。这一天,我独自坐在停云亭,忽听得泉水潺潺声传来,眼前山色清新,仿佛争抢着跑来与我一起欢声娱乐。我料想溪山想要比照前例让我为它们作词,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差不多仿照陶渊明‘停云诗’中思亲友的意思。”

但是在修炼人的眼里这里表达的是一种非常真实的情景:作者在亭子里打坐,用功能看到山和水都过来和他打招呼,他很高兴,因为以前为园亭做过词,所以这次也欣然提笔。在这里,作者的心情是非常愉快和轻松的,就像是看到一位很熟悉且很有好感的老朋友一样,并不是一般认为的因为感慨自己的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这里的气氛似乎是有一些压抑,人也老了,朋友也没有几个,而实际作者的心态是非常平静的,就像是在描述一件和自己不相干的事情,因为他放下了人间的名利,所以是非常坦然的,这个“笑”就已经完全说明了问题,人间无非是名利二字,真正的跳出来,看到常人为了名利争争斗斗,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业力而不自知,真的是很可笑又很可叹的,这些东西根本就动不了他。

那么什么能够使他高兴呢?当然是高于常人层次的东西,这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他可以和山对话,觉得山很美,而山也会觉得自己很美吧,因为在另外的空间什么都是活的,修到一定的层次是可以沟通上的,显然作者是达到了这个层次的,双方的交流也很愉快,这才有“情与貌,略相似。”这和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大同小异的。

之后是“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翻译过来:把酒一尊,在窗前吟诗,怡然自得。想来当年陶渊明写成《停云》之时也是这样的感觉吧。

辛弃疾是喜欢用典故的,这里的把自己和陶渊明做比较不是随便想想的,是因为实际的情况也是如此,即陶渊明也是修炼的人,他在写《停云》的时候也是因为能够直接和云对话沟通才能够写的出来的。“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这其中的妙处和乐趣名利中人是不可能理解的,因为根本就达不到那样的生命境界。

“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在酒酣之际,潇洒地像当年刘邦一样,回头朗吟长啸“大风起兮云飞扬”。在此处是表达自己放下名利,达到一定修炼境界后的洒脱和超越,这个所谓的饮酒只是一个表达的工具而已,不是其本身。

而“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看似是有些狂,实际是表示了作者的自信,因为能够修的很高的人毕竟是不多的,当然这里还是看出作者是有一些显示心的。“知我者,二三子”,的确如此,修炼人的境界常人是难以理解的,表面上都是人,但生命的境界往往相差十万八千里,而且就是修道人之间的差距也往往是不小的。老子讲“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整个的作品看似低沉失落,实则稳重潇洒,看似借酒消愁,实则自信超脱,写情为虚,写自己的感受为实,古代同类的作品还不少,这也是汉语言博大精深的一个体现吧。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