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4年07月14日】
本人是一名法轮功学员,同时由于专业的原因也对物理学及与物理学紧密相关的一些哲学有所涉猎,时常有所感悟,故随手记之,这就是本文的由来。因为只是随笔,所以并不系统,理解也不一定完全正确,不过每每听到有人张口便说法轮功如何如何不“科学”云云,以自己的所知,实不敢苟同,而且有趣的是往往对此种看法最“坚定不移”者恰恰对自然科学所知极少。因此就不避疏浅,拿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当然有一点要说明,以下文中凡是涉及李洪志先生的原话的,都不表示这是对原话的任何意义上的解释,所有看法仅仅是基于自己修炼的层次,从自己专业角度谈一点粗浅认识。
从万有引力谈起
最近去C城参加活动,偶遇以前在V市认识的一位同修C,他是带着自己的新婚妻子W一起来的,他妻子不修炼,不过颇为健谈,这个同修也有心让她多了解一下修炼,正好当时有几个弟子都在,所以一来二去就谈了很多。交谈中偶然谈到了万有引力的问题,一位同修随口说了一句说万有引力是不存在的,W便追问法轮功对万有引力是如何认识的,不过当时可能C同修担心这个问题要说出来W可能很难相信,所以就把话题岔开了。
关于万有引力的问题,李洪志先生专门提到过:
“那么下面我还要讲一个问题。讲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大家知道,现在科学认为的万有引力学说是完全错误的。为什么会产生象人所讲的万有引力这个状态呢?因为地球与三界内的一切生命、一切物质,包括空气、水、所有的一切在三界之内存在的物体都是由三界内所有的各层粒子构成的,各层的各种粒子之间是有连带关系的。这种连带在三界内它可以在拉力下延伸、移动,就是说,你拉它,它会象橡皮条一样,可以延伸,放开来它还会回去。就是说,粒子和粒子之间有一个基本稳定的存在方式,这就造成了你只要拿动地球的这个环境中的任何物体它都会回到地上。当然不指说拿块石头放到别处去没有恢复到原处,不是这个概念。地球表面是一个层次的界限,在这一层次中可以横向运动,因为都在一个层次中,而向超越其层次的高层运动,就会被拉回来,因为地球上的物体就是这个层次的粒子所在境界。”
作为从小就习惯了学校里面教的“由于地球有引力,所以我们能呆在地上”这种解释的人,李洪志先生这里讲的他确实很难接受。不过这正是人们思维僵化的反映,其实人们所“自然而然”接受的这种解释只不过是表面的解释,而绝非实质。比如在经典物理学中对万有引力的认识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这样:因为大家在各种情况下看到了两个物体在没有谁去“推”它们的情况下就会“自动”互相接近,比如著名的苹果砸到牛顿的头的故事,而从经典的“动力学”,即运动与力不可分割的角度看这种运动必然对应于一种力,而表面看它们的表现是自动互相接近,象是在互相“吸引”,所以人们就说它们之间有万有引力。
当然上面表述最大的误区就是:为什么认为没有外力去“推”它们,为什么认为它们之间是“自愿结合”的。如果这个宇宙中没有任何其它物体了,而只有这两个物体,它们之间还会互相“吸引”吗?当然这个问题已经超出物理问题,近乎哲学问题了,作为大众,这个问题似乎也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在从小接受了万有引力导致苹果落地的说法后,几乎没有人会去更深入的想,所以人们也就习惯了“引力”的说法,特别是用地球“引力”来解释我们能安安稳稳的呆在地球上的事实便成了唯一的解释,而把其它的说法斥为荒诞不经了。
不过还是有人想了这个问题,而且发现这个问题是非常值得考虑的,这个人就是爱因斯坦。他对这个问题思考的结晶就是“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自然非常复杂,不过简单的说则是给了“万有引力”一个完全不同的解释:由于物体存在质量,而这种质量的存在导致了时空结构的弯曲,而这种时空的弯曲导致了我们看到的物体表面上互相吸引的“万有引力”。说到这里恐怕我们对“引力”的说法就不得不有所动摇了,因为在这里只有质量以及由此导致的时空结构,而没有什么力,也就谈不上什么引力了。
不过说到爱因斯坦和“广义相对论”则有必要提另外一个叫马赫的哲学家。在上面对“广义相对论”的形象化概括中,我们提到了一个词“质量”,什么是质量呢?学过中学物理的人都学过:质量就是平时我们说的重量。需要强调的是,如果仔细想想的话,会发现质量就是重量的说法其实颇值得“怀疑”,因为质量的定义出自于我们平时说的惯性,比如我们都知道如果跑的很快的时候要很快停下来很难,这就是惯性,同时我们也知道越“重”的东西惯性越大,也就是越难以停下来。好,关键就是这里了,“重”来自于我们通常说的“地球引力”,即“万有引力”,这必须是两个物体之间的事情,比如一块石头和地球,而运动的物体是否难停下来则和引力完全是两回事,因为表面上看惯性大小是一个物体自己的事情,跟其它物体存在还是不存在没有关系。如果读科普多的话,一些人恐怕都知道,“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就是由惯性而导致的质量和由于“引力”导致的重量完全等价。而且由此假设出发得到的“广义相对论”被证明是比认为两个物体之间有“万有引力”的说法更符合实际观测,最著名的就是1919年的那次日食观测,以及众多的天文观测结果。
“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的是:质量导致“引力”。而质量表现为惯性,那么惯性从何而来呢?固有属性的说法无论哲学家还是物理学家都不是很喜欢,因为他们不喜欢一个凭空存在的东西。比如磁铁的磁极在地球上会自动指向南北方向,在发现地球磁场之前,这是磁铁的“固有属性”,不过最终科学家发现,这并不是什么固有属性,而是一个硕大的磁铁─地球使得它具有这种属性的,科学家们在发现这点后是很高兴的。所以上面提到的马赫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后提出了“马赫原理”:物体存在惯性的原因在于全宇宙中所有其它物体对它的作用。说的形象化一些就是一粒沙子之所以有惯性是因为整个宇宙对它的影响,如果夸张一点的话可以这样说:一粒小小的沙子身上“寄托”了整个宇宙的“存在”,当然这与东方哲学中“一粒沙中可以看见整个宇宙”的说法有些不谋而合,不过这个问题太大,这里先把它放在一边。
根据马赫原理,物体惯性的存在在于宇宙作为一个整体对它的作用,而惯性的存在导致了“引力”的存在,那么两个物体间表现出的“引力”的存在也是基于整个宇宙的存在,那么我们就可以自然的推想两个物体会互相接近,其实不是由于它们之间的“引力”,而是由于宇宙中所有物质在一起所构成的这个空间环境起到了一种把它们往一起推的效果。当然这里需要说明,马赫原理只是一个无法直接验证的原理,不过认真考虑你会发现对比凭空出来的“引力”的说法,这个基于整体性的假设其实更合理,更为科学家们所接受。
比如,上面我们看到了质量导致“引力”,反过来是不是可以假设马赫原理中导致物质惯性的宇宙“作用”其实就是“引力”呢?这个当然是很合理的假设。有人会说这其实是逻辑上的循环论证,不过这似乎就是我们能看到的世界的存在形式。“引力”和质量其实就是一种存在的两个面,引力是一种性质,或者说精神,质量则表现为物质,从上面的讨论我们看到的是:物质导致精神,而精神又导致物质。我们要定义一种物质,必须使用它所表现的性质(精神),而要物理学的发展也不断的证明反过来也是如此:任何一种性质(精神)必定对应物质。
说了这么多,先就此打住,这里主要讲的是物理,可能有些人看起来会有些看不太明白,不过不要紧的,其实不仅你不明白,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科学家对此也是无法完全说清楚的。这里举了这样一个相当物理的例子来开篇,其实主要是想说明一件事情:我们从教科书中学到的“解释”其实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可能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所以,如果你听到什么觉得违反“科学常识”的说法,先不要急于否定,因为很多所谓的“科学常识”其实是不科学的。看到这里之后,不妨回过头看看前面所引用的李洪志先生对万有引力问题的讲法,还象刚刚看那么不可思议吗? 下次我们会讨论一下很多人既感兴趣,又有些困惑的“另外空间”的说法:看得见的是看不见的影子。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