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24年09月29日】
在媒体栏目和各种文章中,文史类题材内容和议论往往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取向。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属于神传文化,所以,这种文化的核心价值指向是引导人类返本归真,而非为人类社会的道德下滑而推波助流。但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最初的半神文化也会逐渐蒙尘,也会不断加入人类自己发展出来的各种学说、思想等,这种由于所处的不同境界中的不同理解,也使这种文化在发生着嬗变。
例如孔子之道等,后来儒门的学者编创出的思想和理念,都是在人类道德下滑的过程中产生的,未必能达到孔子所在的境界,正确把握孔子的原意或主旨。因此,文史类专题的议论的基点虽然也是站在不同的层次或层面而作的,而其中的价值取向,是按反理迎合推波助流下滑,还是按正理启发敬德向上回升?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此外,人类历史上的文化,是由历史上负有特定使命的名人留下来的,例如儒释道的文化,儒家文化中又有儒家和法家的不同流派的复杂体系,是否因此就都是符合正法标准的呢?是原封不动的予以证实,还是需要归正和归新?例如《史记》、《资治通鉴》中的有些故事,体现了人类道德下滑后的负面思维和教训,如果不掸去封尘,加入正面的剖析,又如何能喻示正理呢?
还有一种将原本正面(正理)的材料,按照向下价值取向作人情化的解读的现象,使其有滋有味的做法。例如:《封神演义》第八十四回中,元始天尊让童子用他的三宝玉如意捉拿申公豹:“祭起如意平空把申公豹拿了,往麒麟崖来。且说元始天尊驾至崖前,落下九龙沉香辇。只见黄巾力士将申公豹拿来,放在天尊面前。元始曰:“你曾发下誓盟,去塞北海眼,今日你也无词。”申公豹低首无话,元始命:“黄巾力士,将我的蒲团卷起他来,拿去塞了北海眼。””这里蒲团的作用似是用法力困住申公豹而已,但网上流传的诸多解读,大都是描述元始天尊对申公豹的大爱和感谢。在原著没有情的地方,也加入了浓浓的、热乎乎的人情味。类似这样的解读方式,对世人的启发又如何体现呢?
如何在人类道德下滑的过程中,拨云揭雾,真正认识神传给我们的文化、遵天循地、返回人类的正统道德。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