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典章句评注: 吾道一以贯之

王舍微


【正见网2024年09月30日】

【原文】

 语出《论语·里仁》: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①。”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②。”  

〔注释〕

①贯:贯穿,贯通。如以绳穿物。  

②忠恕:据朱熹注,尽己之心以待人叫作“忠”,推己及人叫作“恕”。

【译文】  

孔子说:“曾参呀!我所行的道可以用一个主旨贯通起来。”曾参答道:“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后,别的弟子问:“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的道只不过是忠和恕罢了。”

【评注】

中国传统文化是神传文化,又是半神文化,其中承载着的传统价值是什么呢?历史上的儒释道文化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返本归真。孔子之道又是世间文化通向出世修炼之道的基石,“吾道一以贯之”的“道”实际上是世间的一层理,这些理也是有层次之分的,同时也意味着不同的境界。所以说,孔子“一以贯之”之道的主旨是“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篇》),即尚德守道。仁、义、礼、智、信是“一以贯之”的层层体现。“忠恕”又是仁的铺展和具体表现,意思是竭尽心力并推己及人。《中庸》中记述孔子的话:“忠恕违道不远。”也说明这一点。

此外,中庸是守德的最高心法和身法准则,同时又是为人处世的方法,正如孔子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里所说的德的意涵,是人生命所携带的、微观空间实实在在存在的白色物质,并非指人的行为外在表现之品德。

【评析】

孔子“一以贯之”之说在《论语》中还有一处,与“厄于陈蔡”有关的《卫灵公》篇,在以“君子固穷”回答了“子路愠见”之问后,又见“子贡色作”,于是:“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意思就是:“赐呀,你以为我是多多地学习并能牢记所学知识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的,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主旨贯彻始终的。”接下来,又对子路说道:“由,知德者鲜矣。”意即:能领悟德的人太少了。

在《论语集释·卷八·里仁下》“唐以前古注”中记述:“皇疏:道者,孔子之道也。贯,犹统也。譬如以绳穿物,有贯统也。孔子语曾子曰:吾教化之道,唯用一道以贯统天下万理也。”还附有按语:“按:一贯之义,自汉以来不得其解,”由此可知,孔子所掌握的并非能靠多学而能得来的知识,“在陈绝粮”也固穷而不变通,那又是什么呢?许多人将孔子之道转译为学说、思想、知识等,后人据此不断解读、丰富,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补充新的内涵,形成了不同时期各种流派的儒家学说。由于后人所处的时代和境界不同,因此众说纷纭。事实上,如果把孔子之道当作一层理来看,就只能自己在学习中领会或领悟。他人站在不同层次的理解和解读,也都是所在层次的一种见解,往往与原意会有不同程度的偏离。

再看朱子的注释:“方知皆从此一大本中流出,如木千枝万叶都是此根上生气流注去贯也。”意思就是,千枝万叶的理都是从根上的一理“生气流注”而贯之。然而,对于如何探究这个“万理本乎一理”之“理一”,朱子却提出非“君子上达”之法,而是顺着枝叶去穷究:“格物者,穷究乎此者也。致知者,真知乎此者也。能如此著实用功,而理一之理自森然于中,”此乃于形而下的“器”中去寻道,这可能就是“自汉以来不得其解”的主要原因吧。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