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24年11月03日】
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 (网络图片)
颐和园,原为清漪园,始建于乾隆15年(1750年),坐落于北京西郊,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古代园林的典范之一。颐和园既有北方皇家园林的宏大气势,也汇集了南方私人园林的小巧精致,游览其间令人百看不厌,流连忘返。
古典园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汇集了建筑、宗教、绘画、雕刻、园艺、风水等等各方面的艺术,其发展历史也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早期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的上林苑、唐代王维的辋川别业、北宋开封的皇家园林艮岳等等,但是由于风雨的侵蚀和王朝的兴替,这些园林多数都已化为尘埃或仅存遗迹,只有在诗文绘画中才可能追寻到它们的身影。而我们今天还能亲身游览的古典园林多数都是明清时代的作品,这也是留给现代人的瑰宝,它们将成为帮助人们找寻并且复兴正统文化的重要参照。
作为金元明清的都城,北京在其西北方向营建园林的历史悠久,尤其是在清代建成了著名的“三山五园”,即万寿山颐和园(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圆明园和畅春园。然而在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三山五园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随后在光绪年间(1888年)重修了清漪园并将之改名为颐和园,作为给慈禧太后颐养天年之用。故而我们今天看到的颐和园,是由乾隆皇帝亲自设计,由能工巧匠建造,又在光绪年间(即慈禧掌权时期)大体按原样式重建的杰作。
一、溶天地于一园
在北京的清皇家园林“三山五园”之中,颐和园最具山水情趣,昆明湖经过扩大挖掘,占地面积达225公顷,这是任何江南或岭南私家园林无法相比的。而从湖底挖掘出的泥土又堆填到了万寿山上,使其增加了体量和气势。
清漪园(颐和园前身)的设计师——乾隆皇帝信佛,其本人对中原文化有着深厚的理解和广泛的兴趣,还曾经六下江南,尤其喜爱包括西湖在内的江南胜景。于是他模仿西湖修建了昆明湖;模仿道家传说中的蓬莱三仙山修建了昆明湖中的治镜阁、藻鉴堂、南湖岛(构成了“一池三山”的神仙居所的象征);模仿无锡寄畅园修建了惠山园(后在嘉庆时改为今名——谐趣园);模仿苏州山塘街修建了苏州街;模仿杭州六合塔修建了佛香阁;模仿无锡黄埠墩修建了凤凰墩;模仿丰台卢沟桥修建了十七孔桥;模仿西藏桑耶寺修建了须弥灵境及四大部洲建筑群。
在总面积为290公顷(2.9平方公里)的清漪园内,因地制宜的仿建了多处景致,而这种仿建,并不象现在一些微缩景观公园那样按比例原样复制,而是依山就水,取其意境而已,并非完全形似。而在万寿山后山修建的四大部洲建筑群,则体现了佛教的宇宙观,可以说清漪园不仅是中华胜景的浓缩,还包含了对宇宙的理解,可以说一座园林即是一个世界。乾隆帝侍母极孝,他修建清漪园的动因之一即是为给其母崇庆皇太后祝寿,故而,清漪园也有着帝王以身垂范,以孝治天下的内涵。
颐和园全图(网络图片)
二、浓厚的宗教氛围
颐和园内有多处宗教建筑,包括四大部洲及须弥灵境、智慧海、佛香阁、花承阁(遗址)琉璃塔、龙王庙等等。乾隆时期的清漪园正门是北门,从北门进入,即是须弥灵境大殿(今不存),拾级而上,则是象征佛陀居所须弥山的香岩宗印之阁(原高三层,后光绪年间复建改为一层),阁内供奉三世佛及十八罗汉像(文革时被毁,后重塑),以及环绕香岩宗印之阁的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还有日殿、月殿和黑白红绿四座藏式佛塔。此建筑群本身即象征了整个宇宙,包括佛陀的世界(须弥山)和人类的世界(四大部洲)。其建筑蓝本是西藏的桑耶寺,而其建筑特点为汉藏混合建筑。
须弥灵境及四大部洲建筑群示意图(网络图片)
颐和园四大部洲及香岩宗印之阁(网络图片)
从四大部洲再向上,就是居于万寿山最高处的“智慧海”,这是一座砖石结构的佛殿,不像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那样怕火,所以它也就成为了1860年那场劫难之后仅剩的几座乾隆时期的建筑。其四周镶嵌有一千余尊琉璃佛像,在1900年庚子之变和文化大革命时都遭到过损毁,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修复后的状态。
颐和园智慧海(网络图片)
万寿山的前山主体建筑——佛香阁,是颐和园的象征,为八面三层四重楼阁,气势宏大。阁内三层,在乾隆时期下层供奉镌胎千手大悲菩萨一尊、铜胎千手菩萨一尊,二层、上层还供有多尊佛像。1860年英法联军纵火之后,这些佛像不知所踪。后在光绪年间重建时,重塑了西方接引佛及二弟子像,供奉于佛香阁内,此佛像于中共文革时被红卫兵扔进了昆明湖里,破坏掉了。文革结束后,颐和园重新开放,但佛香阁内空空如也,于是人们想起在北京后海北岸的鸦儿胡同小学里保存有一尊千手千眼观音立像,因为此小学原址是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万寿弥陀寺,内有一尊观音像,在文革时学校的教职工们把这尊观音像保护在夹墙内,使其幸免遇难。1989年,这尊铜质观音像被移至佛香阁,但是发现观音头顶原来还应有一尊小佛(名为化佛)却遗失了,恰巧有人想起早些年在昆明湖清淤时曾发现一尊小佛像,还存放在颐和园的库房里,于是把小佛像从库房找出来安放在观音像头上,发现吻合的天衣无缝。佛香阁里观音像的曲折故事,使人不得不感叹造物主造化万物之妙。
佛香阁内千手观音铜像(网络图片)
佛香阁内千手观音头顶局部(网络图片)
我们今天见到的颐和园基本就是慈禧时期修复后的样貌,然而乾隆时期的清漪园其实比现在看到的还要精美。由于财力等方面的限制,慈禧时期复建颐和园时只是恢复了一些主要的建筑,有的还做了简化,另外对原有布局也做过部分改动。比如在万寿山后山原有一座花承阁,现在只有一座多宝琉璃佛塔留存,然而仅从这座精美的宝塔就可以想见当年花承阁会有多么瑰丽。
多宝琉璃塔(花承阁遗址)
三、精美的艺术、深刻的寓意
颐和园内有众多精美的绘画、雕塑、叠石作品,还有各式各样的桥梁沟通于山水之间。
绘画的集大成者在长廊,我们现在看到的颐和园长廊彩绘其基本样貌是慈禧时期的风格,后在文革时期遭到损毁,在中共破除”四旧”的要求之下,颐和园工作人员只得用白粉将长廊彩绘进行涂抹(其实是暗中保护,因为如果用油漆涂抹,就会把彩绘彻底损坏),在文革结束后的1979年,一批精通苏式彩绘的老匠人对长廊进行了大规模修复。彩绘内容除了风景、花鸟之外,还包括中华历史典故,涵盖《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众多历史故事。长廊彩绘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场集中展示,也是传统绘画技巧的展示。只是由于日晒和风雨的侵蚀,彩画需要经常修复。
长廊彩绘-张飞夜战马超(网络图片)
长廊彩绘-桃花源(网络图片)
现在从颐和园东门一进门,就会看到一只威武的铜麒麟,它也是颐和园的标志之一,这头麒麟是乾隆年间铸造的,原来摆放在圆明园内。人们不禁要问,这种鹿角、龙头、狮尾、牛蹄、遍身鳞甲的动物究竟是否存在?还是仅仅只是古人的想象?其实在孔子作的《春秋》中就曾提到过麒麟,并且孔子本人也亲自看到过麒麟。麒麟、甪端、獬豸等稀奇的动物,在道德高尚的上古时代时常出没,在道德衰落的今天则极少被人见到,甚至被现代人说成是古人想象中的动物,相信在未来人类道德回升之后,我们将有机会再次见证这些神奇物种的现身。
颐和园麒麟 (网络图片)
颐和园中摆放有很多假山、叠石,其中最著名的是乾隆帝从房山一带运来的“青芝岫”。一石一物皆有灵,在其生命的长河中经历了亿万年,如今被安置在颐和园里,为这所古典园林增加着韵味,这也是它的一个极好的归宿。
青芝岫(网络图片)
颐和园内的桥梁形态各异,其中最具内涵的要数谐趣园里的知鱼桥,桥名取自《庄子》故事,庄子和惠子一同出游,庄子看到鱼在水中畅游,说:鱼很快乐啊!惠子问道:你不是鱼,怎知鱼的快乐?庄子回答:你不是我,怎知我不知鱼的快乐?……今天人们大多把它当成哲理故事,其实古人内心清净,很多修炼之人更具异能,可以和鸟兽鱼虫沟通,也可体察其思想感情,此为“他心通”,庄子在道家法门中修炼有成,体察鱼儿的感受并非难事。
知鱼桥(网络图片)
四、颐和园从何而来及存在的意义
美轮美奂的颐和园究竟从何而来,从历史文献中我们知道,它是由乾隆皇帝亲自设计,由能工巧匠建造而成的。其实,还不仅于此。因为这些设计建造的思想并不仅仅来源于某个人,它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是真正的神传文化,是神传给人的文化。巍峨的殿宇,恢弘的寺庙,精美的雕刻,这一切的设计其实早就在天上有了。比如,在佛香阁的西侧有一个叫“画中游”的建筑群,其设计构思巧妙,错落有致,依山势而上。据记载,“画中游”的设计蓝本源自乾隆在梦中遇到一位老者,老者携带两个侍女,两侍女各持一轴画卷,画卷中的亭台楼阁美妙绝伦,老者邀请乾隆到画中一游。梦醒之后,乾隆将梦中的画卷誊写下来,便有了如今我们看到的“画中游”建筑群。
画中游(网络图片)
清末以来,中华传统文化逐渐衰落,尤其是在中共文革年代,传统文化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其主要原因是人类道德下滑所致,只有拥有高尚道德的人群,才配拥有高贵的文化。于是重建人类道德就成了今天一个异常重要的课题,在无神论、进化论盛行的年代,对神佛的信仰被当成了迷信,人类的道德底线一再下滑,即将落入深渊。然而,在古老的预言中也昭示了在危机重重之下的希望所在,一个精神觉醒的时代即将到来,巨大的危机和巨大的希望同在,就看每个人在善恶之中怎样把握:是回归传统,重德向善;还是随着现代的潮流,在欲望中沉沦。
颐和园这座二百多年的古典园林,历经战火与破坏,依然稳稳的屹立在神州大地之上,这就足以证明神佛对中华大地及其子民的眷顾。时至今日,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在园中游览,感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不久的将来,阴霾除尽,重建中华文化之时,颐和园还将成为重要的参照,帮助人们理解五千年辉煌的神传文明,从而走回传统之路,这也是它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