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论坛:富贵神仙浑不羡,自高唯有石先生 (上)

─ 吴昌硕的人品与画品
戴-|尼


【正见网2005年05月06日】

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最近拍卖一件“海上画派”的开派大师吴昌硕的日本回流作品,《花卉》12屏,水墨纸本,是其73岁时的力作,分别描摹了牡丹、白玉兰、紫藤、兰花、梅花、松树、水仙、竹子、白菜、菊花、石榴、 荷花的绰约风姿,估价200─300万元人民币,最后成交1650万元(约美金二百万元),创下了近代海派画作的最高拍卖纪录。吴昌硕的作品再一次使人刮目相看。

记得我小时候听书画界的前辈说过这样的话:“吴老缶一日不死,齐木匠不敢南下而卖画。”这个齐木匠便是齐白石,而这个吴老缶指的呢就是吴昌硕。齐白石生前曾作过一首诗:"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其中青藤、雪个分别是指明代写意花鸟画大师徐渭,和清代“四僧”画家之一朱耷,他将吴昌硕与前两位名垂青史的画坛泰斗并称 ,对其敬慕之意溢于言表。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俊卿,字昌硕,号缶庐,晚以字行。中国浙江安吉人。祖父皆为学人,自幼受熏陶,后从俞樾学小辞章,曾任江苏安东县令一个月,因不惯于逢迎官长,便毅然辞去。后长期寓居上海卖画。擅篆刻、诗文和书画,尤擅石鼓文和写意花卉。画风受赵之谦、八大、石涛等的影响,并以金石篆籀的笔法入画,落笔豪放浑厚, 气势雄伟,具有浓厚的金石意趣。画面多题诗文以吐泄豪情,意境丰富,清高超逸,继承了文人画的传统。他毕生孜孜不倦肄力以求的是一个“通”字。他作画往往在画幅的中间落笔,构图特异,这使他的画作既具古意又极具个人风格。吴昌硕是当时公认的画坛、印坛领袖,曾发起创立研究金石篆刻之学术团体─“西泠印社”,被推举为社长,对海派后期画风影响极大。他曾说过绘画“奔放处要不离法度,神微处要照顾到气魄”。他的绘画艺术传承有绪,代不乏人,形成了“吴昌硕流派”。著名画家如齐白石、潘天寿、陈师曾、王震、赵云壑、蒲华等均深受影响。

人品即画品。吴昌硕能主盟清末民初画坛,这和他的人品是有极大关系的。

吴昌硕诞生前四年适逢鸦片战争爆发,不久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在他十七岁时,太平军东下与清军发生战斗,在战乱中他的家乡被毁,祖母、母亲、妻子、弟妹相继病饿而死。后又与家人失散,独自一人到处流浪,替人家做短工、打杂差过日子,时常以野生植物和树皮草根充饥,历尽五年之千辛万苦,才迁往安吉与老父相依为命,躬耕度日。吴昌硕于耕作之余酷爱读书。家里藏书不多,他便千方百计去找更多的书来读。有时为了借一部书,来回行数十里路,也不以为苦。他借到了书,就废寝忘食,读了又读。阅读除了记笔记,有时甚至把整部书抄录下来,以便反覆研读。遇到疑难,必请教师友,绝不含糊过去。同时他也研习篆刻、书法、诗歌、勤学苦练。

三十多岁时,吴昌硕开始学画,求教于任伯年。伯年要他画一幅看看,他说:"我还没有学过,怎么能画呢?"伯年道:"你爱怎么画就怎么画,随便画上几笔就是了。"于是他随意画了几笔,伯年看他落笔用墨浑厚挺拔,不同凡响,不禁拍案叫绝,说道:"你将来在绘画上一定会成名。即使现在看起来,你的笔墨已经胜过我了。"伯年还说他"胸中有才华,笔底有气韵"。此后两人成了师友之间的至交。

吴昌硕身材不高,面颊丰盈,细目,疏髯,竹布长衫,始终保持着古君子之风,谦谦一醇儒,有时还有点大智若愚。年过七十而鬓发不白,看去不过四五十岁的样子。他每天早起,梳洗过后,就面对书桌默坐静思约一刻钟,把当天的工作程序安排好,然后再進早餐。他在作画之前,先构思。有时端坐,有时闲步,常见他凝视沉思,笔头颤动,跃跃欲试,但很久不着一笔。酝酿到整幅画面的形象在心中涌现,灵感随即勃发时,便凝神静气举笔泼墨,一气呵成, 看去似乎毫不费力。之后对局部的收拾,却又十分沉着仔细,惨淡经营,煞费苦心。一幅画作好之后,就张挂在墙壁上反覆观赏,并请友人品评。他虚心听取大家提出的意见,经过考虑之后,再着手修改,直到满意才肯题款、钤印。若画得不大满意,他就断然弃置,毫不顾惜。

古人常用"铁砚磨穿"这句话来形容一个人为学的勤奋,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吴昌硕晚年却确实曾经把友人赵石农所赠一个虞山砂石制成的砚池磨穿一个小孔。他曾写诗把自己的作品比作有益于人的竹头木屑,把别人的批评当作师承,希望寿比南山,孜孜不倦于艺事,充满了光彩。吴昌硕除了因卧病万不得已偶而搁笔以外,每天写字作画,从不间断。直到逝世前三天,他还画了一幅兰花,照样气势宏阔,毫无衰颓之气。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