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恶

中正


【正见网2006年06月25日】

《论语》第十七《阳货》中,记载了孔子关于“君子亦有恶乎”的谈话。这个问题是子贡提出来的,孔子回答说,“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这里就谈谈关于这段话的认识,不一定是孔子原意。

君子亦有恶乎?一般人可能把君子想象的很死板,象木头人一样,是好好先生。实际上并非如此,君子是有很高的修养。但道德修养是以明是非、辨善恶为基础的,决不是好坏不分。所以,君子也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等等,这些不好的现象都是君子所恶的。这些现象不是随便列举,每一种都可在生活中找到对应。这正好和某些人的认识相反了,这些人说:不是讲忍吗?那还干这个事、那个事?好象忍的意思就是忍气吞声,其实不是。这和对“君子亦有恶”的误解是一样的。抑制不好的现象,使正气得到弘扬,这是君子所为。

《论语》是一条一条的记录,从这段话往前后看,可以发现一些问题。

《阳货》这一章中记载了许多权贵人物叫孔子出来做事的例子,阳货、公山弗扰等等。但在孔子和他的弟子看来,这些人不是真正赞同孔子,因此就想办法“远之”了。孔子不看重权势,所以这些事很快就过去了,没有什么更多议论。但是后边发生的一件事有些不同寻常。宰我-孔子学生,问治丧之礼,他认为三年之丧太长,一年就好了。孔子不同意这个观点,但叫他自己看着办。当时宰我的表现很“不逊”,所以子贡看不下去了,就提出了上面的问题:君子亦有恶乎?引出上边的议论。不一定是当时的场景,但《论语》是这样的编次。

交代了背景,接下就是这句引起很大争议的话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女权运动兴起,谁赞同这句话好象就有点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意思了。实际上这句话并没有错。

首先,我们忽略主语,看看这句话本身有没有道理。平心而论,“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概括的现象很准确,也很广泛。不只是指男女之间,很多方面都适用。按中庸思想,过远和过近都是有问题的。所以如何掌握处理问题的分寸,才是关键所在,而不是褒贬谁。

其次,为什么把女子与小人并列?很不应该啊!应该说明的是,在孔子那时候,并没有把小人看的不可救药。上边提到的,阳货、公山弗等人,都算不得君子。但是,“公山弗扰以费衅,召,子欲往。”欲往不是准备同流合污的意思,而是选择机会推行其主张。

邵康节先生说,“自古圣君之盛,未有如唐尧之世,君子何其多耶,时非无小人也,是难其为小人,故君子多也。所以虽有四凶,不能肆其恶。自古庸君之盛,未有如商纣之世,小人何其多耶,时非无君子也,是难其为君子,故小人多也。”所以掌握了关键,小人并不可怕。能称得上君子的有多少?

人就是有好有坏的,所以孔子提倡君子,但提升道德主要靠自觉。“人人皆可为尧舜”也是不可能的,而后来儒学真的就发展到了这一步,我认为偏离孔子本意了。过高的要求使大多数人达不到标准,索性破罐子破摔。或看到了小人或看到犯错误的人,简直了不得,不讲宽容,不给人机会。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