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初级):三字经(一)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7年01月07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初级教材《三字经》导读

《三字经》最早是宋朝私塾教本,相当于现在的小学教科书,但一开始究竟是谁开始用这种三字一句的形式编写的却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宋朝的王应麟先生写的,也有人说是宋朝末年的区适子先生写的。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三字经》,都是经过现代学者改编后的版本,所以在讲述历史的部份,也说到了建立民国的经过。

经,是不变的道理。古人只要把一本书称作“经”的,一定是具有价值的好书。我国古代经典著作众多,三字经可说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取材范畴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内容非常丰富,文词编排精简,三字一句更是容易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对初学的儿童而言,背诵三字经等于熟记了许多常识、国学及历史故事,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所以《三字经》一直以来都是儿童启蒙教材的首选。

本教材共分五十九个单元,每八句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内容包含原文、读音练习、字词义解释、译文参考及问题讨论。读音练习标示了注音符号及汉语拼音两种方式,字词义解释除了将文字在句子中的意思加以注解之外,对于具有特殊意义的字句,会再做背景介绍。译文参考则是白话翻译的部分,让读者可以更了解每一句的意义。最后,我们会依据这八句的内容,编写了希望能给读者一点启思而提出的问题,目的是想藉着这样的讨论过程,让读者更能掌握每个单元的主旨。

三字经易学易记,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历久不衰,就在于其内容多元丰富且富教育意义。学习此教材不仅可以涵养中国神传文化气度,更可将学习到的内容当做为人处世的典范,期盼读者们能时时熟读记诵,珍惜这珍贵的文化遗产。

 


初级教材《三字经》第一单元

【原文】

人之(1)初(2),性(3)本(4)善(5),
性相(6)近(7),习(8)相远(9)。

苟(10)不教(11),性乃(12)迁(13),
教之道(14),贵(15)以专(16)。

【读音练习】

人(rén) 之(zhī) 初(chū),性(xìng) 本(běn) 善(shàn),
性(xìng) 相(xiāng) 近(jìn),习(xí) 相(xiāng) 远(yuǎn)。

苟(gǒu) 不(bú) 教(jiào),性(xìng) 乃(nǎi) 迁(qiān),
教(jiào) 之(zhī) 道(dào) ,贵(guì) 以(yǐ) 专(zhuān) 。

人(ㄖㄣˊ)之(ㄓ)初(ㄔㄨ),
性(ㄒ一ㄥˋ)本(ㄅㄣˇ)善(ㄕㄢˋ),
性(ㄒ一ㄥˋ)相(ㄒ一ㄤ)近(ㄐ一ㄣˋ),
习(ㄒ一ˊ)相(ㄒ一ㄤ)远(ㄩㄢˇ)。

苟(ㄍㄡˇ)不(ㄅㄨˊ)教(ㄐ一ㄠˋ),
性(ㄒ一ㄥˋ)乃(ㄋㄞˇ)迁(ㄑ一ㄢ),
教(ㄐ一ㄠˋ)之(ㄓ)道(ㄉㄠˋ),
贵(ㄍㄨㄟˋ)以(一ˇ)专(ㄓㄨㄢ)。

     
【字词义解释】

(1) 之:的。
(2) 初:初生;刚开始的时候。
(3) 性:本性;天性。
(4) 本:本来。
(5) 善:善良、好的。
(6) 相:相当。
(7) 近:接近。
(8) 习:学习、后天的习惯。
(9) 远:差别大。
(10) 苟:如果。
(11) 教:教导。
(12) 乃:就会。
(13) 迁:改变。
(14) 道:方法。
(15) 贵:注重。
(16) 专:专心。

【译文参考】

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这时候善良的本性,大致都很相近,没有多大的差别。等到长大以后,因各人的环境不同,所学习的也不同;在好的环境人就会变好,在不好的环境人就容易学坏,于是性情开始有了差别。假如在这个时候,不给他适当的教导,学了种种不良的习惯,他原本善良的本性,就会渐渐变坏;而教导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必须专心一致,不可边做边停,才能使他有完整的学习。

【问题讨论】

(1)“人最初的本性”指的是什么?是指人出生时的本性吗?还是生命本源最初的特性?请说说看。
(2)如何看待这个“习”?只有课本学习的内容才算是“习”吗?
(3)我们人从出生后所学习的一切是不是能让我们变得更好?有没有可能经过后天的学习后我们反而变得不好了呢?思考后请和大家分享并举例说明。
(4)我们该如何保持这善良的天性呢?
(5)这个“专”又该如何理解呢?为什么学习最重要的是要能专心致志?(教学引导: 学习若能一心不乱,就能不偏离正道,也就能保持我们善良的天性。)

【故事天地】

周处除三害

晋朝时,义兴有个年轻人叫周处,从小爹娘都死了,因此无人管教,他虽然天生有豪侠气度,但常仗着一身蛮力在乡里间打架闹事,无恶不作,村里人见了他就像碰到毒蛇猛兽般,总是躲得远远的。

这一天,他正在街上闲逛,看到一群人正在谈论着什么,他连忙走过去看热闹,大伙们都不做声的走开了。周处觉得很奇怪,便抓住一个老人问道:“你们在说什么?”老人很害怕,只好如实地说:“我们这里出了三害,其一是南山的山里有一只吃人的老虎;其二是长桥下的河里有一条蛟龙;它们害死了很多人……”老人的话还没有说完,周处便大声说道:“老虎、蛟龙有什么可怕的,让我来消灭它们。”说完,就转身跑了……

话说周处跑到南山上,寻找那只吃人的老虎。这一天,他终于找到了那只老虎,当那只老虎向他扑来时,他就势一闪,骑到老虎的背上,挥起拳头,狠狠的击打老虎的头,把老虎打死了。接着他又跑到长桥下,跳進河里去杀蛟龙。周处在水里与蛟龙打杀了三天三夜,最后终于杀死了蛟龙。

村里的人们见周处还没有回来,以为他被老虎或蛟龙吃掉了,高兴地敲锣打鼓,庆祝了起来。没想到周处兴高彩烈地回来了,听到百姓们说除掉了三害,正高兴地庆祝,才明白自己也是三害之一。

周处感到很惭愧,很内疚。由于自己平时胡作非为,使得百姓们把自己也当成了一害。因此,他下定决心改过,重新做人。后来,他拜了陆云为师,努力读书,终于做了大官,为百姓做了很多善事。

【心得写作单】

(1)假如你是周处,当你听到村民把你当成三害之一,你心里的感受如何?
(2)周处是如何除掉“自己”这第三害呢?
(3)今后再面对别人的批评,你会如何对待?

(English Translation: http://www.pureinsight.org/node/5625)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