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故事:求那跋摩

木木


【正见网2007年03月18日】

《高僧传》卷三记载,求那跋摩,是刹利种姓,世代在临宾国为王。父僧伽阿难,抛弃王位,隐居在山林。求那跋摩十四岁时见解即已超凡,而且崇德务善,懂的仁爱。一次,其母忽然想吃野味,让跋摩去办。跋摩十分为难,说道:“有性命的东西,无不贪生,为一时之乐而害其命不是仁人所为。”其母非常生气,说:“如果招来罪过,我将替你承担。”但跋摩仍旧没有去。

他日,跋摩煮油误浇在了指头上,因此对母亲说:“请您代我承担罪过。”母亲说:“痛在你的身上,我怎么能代替你呢?”跋摩说:“眼前的痛苦尚且不能代替,何况是火、血、刀三途之苦呢?”母亲想起了前几天的事情,终于悔悟,乃终身断杀。

跋摩十八岁时,有一相面的人对他说:“君年至三十当临大国。如果不喜世间荣华富贵,当获得圣果。”跋摩二十岁时,出家受戒。他刻苦修炼,诵经百余万言,洞晓禅机,时人称他为“三藏法师”。跋摩三十岁时,临宾王去世,死后无嗣。众人商议说:“跋摩是帝王的后代,又才明德重,可以让他还俗继承王位。”数百群臣再三请求,跋摩都加以拒绝。为了躲避是非,他辞别师父,来到山林中隐居。

在山林中修行若干年后,跋摩前往狮子国体察风俗,弘扬佛法。有见识的人,说他早已经证得初果果位。因为他的仪容让见者心生亲近、高妙之感。

后来,跋摩又来到了贽婆国。在他来到的前一日,该国国王的母亲梦见一僧人乘着飞舶入国。次日,果然有一名为跋摩的僧人到来。王母待之以圣礼,又接受了五戒。王母因此劝国王说:“我们因为前世的因缘今生得为母子。我已经受戒而你却不相信,恐怕今生与来世的因缘就要中断。”迫于母亲的压力,国王也受了戒。其后也开始逐渐虔诚起来。

过了一段时间,邻国的军队犯境。贽婆国国王询问跋摩该怎么办,因为如果打仗双方必然都有伤亡,如果不迎战国家就可能灭亡。跋摩说:“暴寇相攻,当然应该抵御。但应该心怀慈悲之心,不要起害人的念头。”于是国王亲自领兵迎敌人。刚开始交锋,敌人就退却了,而国王也被流箭伤了脚。跋摩用咒水让其洗脚,一夜伤口就愈合了。国王信佛的心更加强烈,想出家修道。群臣都跪拜劝阻他。国王最后提出了三个不出家的条件,即:一、全国百姓都要相信佛法;二、国内断绝一切杀生行为;三、所有积蓄财物都赈济贫病之人。于是一国人等都受了戒。国王还为跋摩造了精舍。跋摩的名声远近知晓。

跋摩见国内教化完毕,便决心远游。他先去了广州,后在南朝宋文帝的邀请下准备前往京城。路经始兴(今浙江杭县)时,停留了一年。始兴有虎市山,孤峰高耸,跋摩说其与佛祖说法时的耆贽山十分相似,因此改名为灵鹫山。跋摩在山寺之外另建了禅室。禅室离山寺有几里路,但每当击磬时,跋摩都能准时到达,而且在雨中行路浑身衣服不湿,在泥中行走毫无沾染。众僧都很钦佩他。寺中有宝月殿,跋摩在殿北墙壁上画佛像,像成之后每天晚上都放光。

始兴太守蔡茂对跋摩非常敬仰。后来蔡茂将死之时,跋摩亲自前往为其说法。后来他的家人梦见蔡茂在寺中与众僧讲法。这是跋摩教化的结果。此外,虎市山原本多虎灾,自从跋摩居住在这个地方后,虎灾就不见了。偶尔跋摩在路上见到老虎,只要用锡杖按一下虎头,老虎就马上离开了。于是山旅游客来去没有阻碍。

跋摩曾经在别室入禅,好多日子都不出来。寺僧遣沙弥前往探视,進门只见一只白狮子正沿着柱子往上爬,空中弥漫着青色的莲花。沙弥惊恐大呼,以为狮子伤害了跋摩,上前驱赶。但是突然之间,一切都消失了。其神异可见一般。

跋摩到了京城后,南宋文帝亲自接见并询问佛法。跋摩告诉他说:“道法在心不在外表,在于自己不在于他人。帝王与匹夫修行方法本来就不一样。匹夫身贱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克己苦行,还有什么可做的呢?而帝王以四海为家,万民为子,出一善言,人们都会非常高兴;实施一项善政,则人神和睦。施刑罚不残忍,驱使劳力而不过分,就能使风雨适时,寒暖应节,百谷滋繁,桑麻郁茂。这样持斋,斋才算大;这样不杀,德也大也。哪里在乎少吃半天肉,保存一只鸟的性命呢?”文帝深以为然。乃赐碉洹寺让跋摩居住,供给十分丰厚。

跋摩开始在南宋国内讲法、翻译佛经,很多人都来向他求教。后来,跋摩又在定林下寺安居,当时有信徒用花布为跋摩做坐席,只有跋摩所坐之处色彩最为鲜艳。

南宋文帝元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跋摩未吃完中饭,就起身起还阁。随后圆寂,相貌如常,好象在入定,香气芬烈,世寿六十有五。在临终之前,预先写了遗嘱,称与宋地的因缘已尽。

众僧将其遗体灌之香油并火化。当火燃起时,五色光焰冲天,非常壮美。人们在其焚化之地建起了一座白塔。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