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7年06月16日】
2007年5月中下旬,太湖曾出现大范围蓝藻,对当地造成严重影响。由于太湖蓝藻在短期内积聚爆发导致水源水质恶化,无锡市自来水发臭,市民无自来水可饮可用。
蓝藻是藻类生物,又叫蓝绿藻;在所有藻类生物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和海洋发生的赤潮对应)。绿潮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蓝藻中有些种类(如微囊藻)还会产生毒素(简称MC),大约50%的绿潮中含有大量MC。MC除了直接对鱼类、人畜产生毒害之外,也是肝癌的重要诱因。
太湖蓝藻爆发导致的水荒将多年来太湖污染的现状再一次提到人们面前来。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无锡等地大大小小的化工、电镀印染等企业如雨后春笋,分布在太湖地区,数以千计的污染企业沿太湖一字排开,污水就直接排放到太湖里。在太湖边长大的人员回家探亲,发现小时候清澈见底的太湖被浓浓的水藻铺得连喘气的余地都没有,阵阵恶臭更是从湖里传到家里。
近十年来,太湖地区千百年来房前屋后生长的竹子,突然销声匿迹,河道中的水体隔三差五,变黑、变红、变黄,苯、砷、汞、镉一应俱全,河中经常看到漂浮的死鱼死虾。每年各乡镇死秧数百亩至数千亩,空气阵阵异臭,不时扑鼻而来、有时呛得人流泪咳嗽、果树受到污染、结的是“畸形怪果”,大量减产。河水、井水被污染,造成该地区成为癌症高发区。
1998年开始的治理太湖污染的结果是水质持续恶化。進入新世纪后,太湖水不但没有变清,甚至持续恶化。据专家介绍,上世纪90年代在规 划“太湖水变清”时,当时估算每年進入河道和湖泊的工业废水只有5.4亿立方米,生活污水的年排放量也只有3.2亿立方米左右。但在要求“变清”的 2000年,排放的污水量惊人地增加:监测数据显示,2000年太湖流域点源污水排放量53.3亿立方米,其中工业污水32.4亿立方米,城镇生活污水 20.9亿立方米。
太湖蓝藻的爆发,过去几乎是每年都有。今年是面积大,时间早,蓝藻爆发的臭味被无锡市民闻到。太湖深度的人为污染造成了太湖的今天,这种污染最终会伤害人类自身。
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面积240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36895平方公里,是上海和苏锡常、杭嘉湖地区最重要的水源――如果把太湖流域视为人体的话,无论从其地理位置、轮廓还是战略功能上看,太湖就是上海和苏锡常、杭嘉湖7城市的“心脏”,纵横交错的河网,就是维系该地区生存、发展的各类“血管”。
人说,上海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江苏太湖地区因水而得利、因水而兴盛、因水而秀美、因水而文明。今天深度污染的、发臭的太湖又会给这一地区带来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