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7年08月20日】
在浙江省杭州西湖西面的天竺山上,坐落着著名的天竺三寺,即上天竺寺、中天竺寺和下天竺寺。《天竺山志》记载:“东晋咸和初年,僧人慧理来到西湖的灵隐修行,一天登武林山看见了天竺山,不觉惊呼‘此乃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何年飞来此地耶?’”由此,其所见之山被命名为“天竺山”,峰称“飞来峰”,所建寺庙都称为“天竺寺”。“飞来峰”之北即为灵隐。
三天竺寺在天竺山和灵隐寺之间,自灵隐寺山门向南直上,可依次到达下天竺、中天竺和上天竺三所古寺。天竺在历史上是杭州的佛国,因此历史上天竺三寺香火极盛。
上天竺法喜寺
上天竺寺位于白云峰下,建于吴越时代。相传936年,即后晋时期,僧人道翊在白云峰下结庐修行。他在山中见有奇木发光,遂请名匠刻成观音像。当时的吴越王钱,m夜来梦见白衣人求其修建住所,他醒来后就下令在白云峰建造了“观音看经院”。后汉时期,有僧人从洛阳带来佛之舍利,放在观音像上,据说佛像白天都放出了光芒。后人将道翊称为“白云开山祖师”。北宋时,寺名更为“灵感观音院”,南宋称“天台教寺”。元代寺院被毁坏后重建,并更名为“天竺教寺”;元末明初,寺院再次被毁坏后重建。清代改称“法喜寺”。
上天竺寺自建成后,“香火之盛,不下普陀。远及齐鲁楚豫,无不奔至,四时不绝。而春月尤繁”。它素以观音灵验相传。历代帝王都到此“祈晴”、“祈雨”。
上天竺法喜寺的建筑以大殿为主,现存有山门、天王殿、圆通殿、大雄宝殿、斋堂等。大雄宝殿中的五百罗汉山独具特色。
寺院周围的胜景还有白云峰、白云泉、乳窦峰和乳窦泉。
中天竺法净寺
中天竺距上天竺大约1里,景色幽美,佛国天然。《太平寰宇记》记载:“上古尧舜时期,许由因为不愿意做官,就来此地隐居修行。后来东汉的葛洪也曾在此修行,该地被称为‘葛坞’。”
中天竺建寺始于隋代。597年,印度高僧宝掌来此,十分喜爱这里的景致,于是在此结庐修行。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天竺寺的开山始祖。宝掌于657年坐化,据说当时已有1072岁,故此中天竺有“千岁岩”。隋唐时,先后有高僧慧诞、守直、法洗、太初、正觉、神秀等在此修行。
吴越时在中天竺正式建立寺院,名为“崇寿院”。北宋时名为“天宁万寿永祚禅寺”。南宋时加以扩建,并将宫中的摩利之佛像移此供奉。元朝时更名为“天历永祚禅寺”,盛极一时。元末,寺院被毁,明初重建,该名为“中天竺禅寺”,许多高僧来此修行,寺院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明末逐渐走向衰落。清朝康熙、乾隆时期,也曾来此上香,乾隆将寺名改为“法净寺”。民国时期,法净寺殿宇倾覆,佛像被毁。如今的寺院是在90年代初修复的,寺内有天王殿、正殿、后殿、地藏殿等。
法净寺周围的名胜有千岁岩、枫木坞等。
下天竺法镜寺
下天竺寺距灵隐寺约1里。这里景色怡人,岩下有石洞,名“香林洞”。
东晋时期,高僧慧理在此建寺,名为“翻经院”,据说寺中有葛井,乃是东晋葛洪炼丹修行之所。隋朝时期,翻经院被扩建,改称“南天竺寺”,著名僧人贞观、道安曾在此修行。宋时,寺院又更名为“灵山寺”,许多高僧如遵式、子琳等都在此修行。元朝末年,寺院被毁,明初重建。清乾隆时扩建,并更名为“法镜寺”。当时的法镜寺有天王殿、正殿、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等。民国时期,大部分寺内建筑破损严重,上世纪八十年代底,寺院主要殿堂才得以重新修葺。
法镜寺寺院宽阔,有金佛洞、三生石、莲花泉、珞滢泉等名胜古迹。《武林旧事》说,灵隐和天竺的胜景,以这里最为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