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传统舞蹈(一)

茹之


【正见网2007年12月23日】

蒙古族同样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自古就有“歌舞为伴,史书为鉴”的歌舞习俗,他们靠歌唱来记载历史,靠舞蹈来表现生活。据《元朝秘史》记载,早在成吉思汗前的蒙古民族就有了大型欢舞的场面,“他们在繁茂的树荫下,跳舞、欢宴,把杂草都踩烂了。”这种大型舞蹈通常在祭祀、誓师、凯旋、丰收时跳。如今,在广阔的内蒙古草原上,蒙古民族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民族舞蹈,虽然今天的舞动已失去了以往的内涵。

自古以来,蒙古族就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广阔的大自然让他们在与大自然接触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豪放粗犷的性格。这种性格自然也通过舞蹈表现了出来。游牧生活,也使蒙古族舞蹈中模仿马、鹰、鹿、雁的动作非常多,舞蹈动作以抖肩、揉臂和马步最有特色。此外,蒙古族骑马驰骋在草原上时,无论是慢走还是快跑都会带动肩膀,而且在生活中打猎、套马、放牧、剪羊毛、挤奶、射箭、摔跤以及盘坐在帐篷中说笑谈唱都为上身动作,因此其舞蹈动作中会突出肩部动作。

蒙古族的传统舞蹈有马刀舞、盅碗舞、筷子舞、查玛舞和安代舞等。让我们一一走進其中,领略蒙古族那粗犷豪放和深沉的性格。

(一)安代舞

在蒙古族的传统舞蹈中,具有宗教色彩的原生态民间舞蹈“安代舞”至今不衰,它被称为蒙古族舞蹈的活化石。据说此种舞蹈起源于前郭尔罗斯和库伦地区,后流传于科尔沁,乃至整个内蒙古。“安代舞”有一个神奇的功用,就是可以治病。

安代,蒙古语是“起来,抬起头来”的意思,最早源于治病。有学者考证认为:蒙古人自古认为部落是血亲部族的联盟,民族内部彼此不能结婚。男婚女嫁都要到其他部落去。因为部落与部落相距遥远,所以女儿出嫁后,常常许多年不能见上一面,而少女、少妇得癔病是常有的事。旧时相传,安代是个兴奋、狂欢的精灵。它喜欢歌舞,得了这种病唱唱“安代”就会好的。

那么安代舞是怎样形成的呢?相传几百年前,科尔沁草原的郭尔罗斯前旗,有一对老夫妇。他们中年得一女儿,名叫娜布琪。美丽的娜布琪也非常能干,深得父母的宠爱。但是她十七岁时,突然得了一种怪病,治了很长时间都不见效。老父亲没有办法,只好套上牛车,前往他乡求医。途中车辕子突然断成两截,看着断裂的牛车和车中奄奄一息的女儿,老人急的绕车哀歌。歌声引来了周围的百姓,人们也跟在老人的身后,同情的唱起来。娜布琪感动的走下了牛车,随着人们唱啊跳啊,身上出了很多很多的汗。她久医无效的病竟然好了。

娜布琪跳舞竟然治愈了疾病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库伦、郭尔罗斯两旗。从此,凡是姑娘或新婚不久的媳妇得了类似病症,人们就都仿效这种方法为她治病。“安代舞”就这样流传开来。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安代舞”又在求雨、祭敖包、那达慕大会等重要的节日上表演,成为广受人们喜爱的舞蹈。

依据习俗,在早期的“安代舞”表演场地,中间要立一断车轮或木杆(意为镇妖避邪之物),参加者围成圆圈,右手挥手绢或绸巾或扯起蒙古袍下摆,由一人领唱领舞,其余人跟随领舞者边歌边舞。曲调婉转,歌词丰富,可以即兴编词。舞蹈动作主要有:原地踏脚摆绸或向旁轻轻移动;前倾身甩绸立起后向前“小踢步”运动;边绕圈奔跑边甩绸;连续做“吸腿跳”步并用力向两旁甩绸等。

以前的“安代舞”以唱为主,伴以舞蹈动作。现在则逐渐发展成为以舞蹈为主,舞蹈动作也由三四个发展到二十多个。可一人拿起手绢自跳,也可以几十人、上百人一起欢跳。在每年的秋收季节,人们能从傍晚跳到天亮,有时甚至连续跳四、五十天。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