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7年12月21日】
曾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一个辉煌王朝的满族,在中华文明史上亦书写了灿烂的一笔。历史上满族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大体可分为祭祀舞、筵宴舞、民间舞三类,一些舞蹈今日依然在民间流传,其中最为著名的舞蹈之一是筵宴舞:莽式舞。
“莽式舞”又称“玛克式舞”,是满族的传统筵宴舞,舞蹈名称是满语的音译。当满族人有盛大的宴会时,男女主人要依次起身表演舞蹈,其表演形式是:“先举一袖在额前,然后反一袖在背后,盘旋作势”,称为“莽式舞”。其间还有一个人高声歌唱,其余人等唱“空齐”相和,称为“空齐”。
清朝人吴振臣在其所著的《宁古塔记略》一书中记载道:“满洲人家歌舞名曰莽式,有男莽式,有女莽式。两人相对而舞,旁人拍手而歌”,主要是在新年或者喜庆之时表演。祭祀太庙的时候只用男莽式礼。
“莽式舞”一般分为三大段:第一段为起式,预示着舞蹈即将开始;第二段为“对舞”,即男女相对而舞。第三段为“乱舞”,即舞蹈的高潮,多人参与舞蹈,表演各种技艺,场面十分热闹。
“莽式舞”相传有“九折十八势”,分指舞蹈的不同段落的动作和舞姿。“九折”指起式、拍水、穿针、吉祥步、单奔马、双奔马、怪莽出洞、大小盘龙、大圆场。
起式,是男女两队出场动作,手上下摆动,一袖于前,反一袖在背后,腰不动,走方步。随后,男女动作逐渐分开,女的有“吉祥步”、“扶宾”、“捧天”、“展臂”、“小旋”等动作。男的有“跃武”、“掷石”、“玉身”、“大旋”等动作。
“拍水、穿针”是模仿满族人捕鱼时的动作。“吉祥步”是表现吉祥欢庆的动作;女性舞者体态轻盈的走在路上,忽走忽停,忽而扬手忽而甩纱,舞姿婀娜多姿,似水流云。
“单奔马、双奔马”是男性舞蹈动作,舞者模仿打猎和出征时的动作,反映满族人剽勇、骁悍的特点。“怪莽出洞”是模仿莽蛇蜿蜒出洞,舞者左右手臂握拳,分别从额前向下环绕,双脚“正步”踏步;大蟒出洞后与人相遇,最后被众人降服,蟒退人欢。
“大小盘龙”是表现龙戏水的动作。女性舞者挥动手中的素绸,时连时分组成龙的动态,好似蛟龙出水。“大圆场”是男女舞者共同起舞,表达欢庆、喜悦的心情。
“十八势”指十八个舞姿,包括手势、脚势、腰势各三个,肩势、转势、走势各两个,鼓势三个。其中的“鼓势”是舞者手持抓鼓(满族的一种打击乐器)正步前進或后退,右手持鞭击打鼓面。
清朝入关后,将莽式舞的舞姿吸收進宫廷舞蹈中,规模越来越大,舞姿也趋于柔媚。在乾隆时期,定名为“庆隆舞”。“庆隆舞”内分大、小马护为“扬烈舞”,是为武舞;大臣起舞上寿为“喜起舞”,是为文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