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淮河大水



【正见网2008年08月07日】

2007年淮河大水

继2003年淮河洪水,仅仅相隔3年,2007年淮河流域再次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安徽省再次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2007年6月19日人梅,7月 26日出梅,梅雨期37天,比常年平均多12天。期间安徽省先后有4次明显降雨过程,即6月19一23日、6月29一7月8日、7月13一14日、7月 18一23日。

2003年淮河大水

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发生了持续性洪涝灾害,主要暴雨过程出现在6月下旬~7月下旬初。这期间淮河流域先后共有7次强降雨过程,分别出现在6月22~23日、6月24~27日、6月29日~7月3日、7月4~7日、7月8~11日、7月12~13日、7月21~22 日。由于降雨时段集中,降雨量大,雨带稳定,造成淮河流域严重洪涝灾害。其中最大降雨发生在6月22日8时~7月22日8 时,部分地区降水在400毫米以上,局部地区达946 毫米,此次降雨为淮河流域自1954 年以来的最大降雨。

1991年淮河洪水

1991年淮河、太湖流域发生大水,淮河受淹耕地401万公顷,受灾人口5423万人,倒房196万间。 1991年5月21日至7月15日的56天时间内,我国江淮地区发生了两次集中性降雨过程。洪泽湖蒋坝最高水位达14.06米,三河闸最大泄量8450立方米每秒,入江水道金湖最高水位11.69米,超过历史最高记录0.50米。

1975年淮河洪水

8月上旬淮河上游出现罕见的特大暴雨,河南省泌阳县林庄3天雨量达1605.3毫米,位于暴雨中心地区的两座大型水库失事,河南省有820万人口,106万公顷耕地遭受严重水灾,倒塌房屋560万间。

1954年淮河洪水

1954年夏季,淮河流域发生了类似于1931年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河南、安徽、江苏3省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其中安徽灾情最重。据淮河水利委员 会规划设计院1986年计算成果,1954年淮河干流正阳关和洪泽湖中渡以上30天洪量为50年一遇。整个7月份,连云港、徐州、许昌一线以南雨量均超过 300毫米,雨区主要分布在淮河正阳关以上流域。淮南山区及洪汝河、沙颍河中下游雨量最大,有4处暴雨中心:史河上游吴店月雨量1265.3毫米;淮河王家坝923.8毫米;沙颍河支流汾泉河临泉1074.9毫米;沱河宿县963毫米。

1931年长江、淮河大水

该年水灾遍及全国16个省份。灾情最重的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湘、鄂、赣、浙、苏、鲁、豫、皖8省,农田受淹面积973万公顷,受灾人口5127万 人,占当时8省人口总数的1/4,死亡22万多人。在淮河流域,从6月下旬淮河上游出现暴雨开始,到7月中旬,洪水开始从河南冲入皖北,洪泽湖以上 32000平方公里的地区成了洪泛区。安徽北部受灾最严重的十五个县,有60%的田地被淹。

(资料来源:网络新闻)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