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8年09月12日】
唐代李翰曾以四字韵语作历史典故的童蒙读物《蒙求》,明代萧良有效仿其格式作《蒙养故事》。清初安徽有位私塾老师杨臣诤,有感于《蒙养故事》有助幼学,取古事相类者成偶,又谐以韵,聪慧者一天可认识数十事,迟钝者一天也可学到数事,在教学上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惜征引故事过少,夏广文作注又多疏漏错误,所以教学之余对其大加补充修正,并加上《蒙求》及江右俞文彬续集,采其可存者再加增订,完成后改名《龙文鞭影》。清末李恩绶对其缺失重复之处又重新校对增删,成为光绪后流行的版本。清末李晖吉、徐兰畦作《龙文鞭影二集》,体例与《龙文鞭影》相同,皆以上平声和下平声各十五韵作为划分,清末民初常与《龙文鞭影》合在一起出版。
“龙文”为西域宝马,见鞭影则奋力急驰,不等马鞭鞭打就能飞越奔驰,与汗血、鱼目、蒲稍良马并称四骏。增订者杨臣诤希望幼童都能见鞭影而驰,不要辜负他辛劳校对的苦心,企盼幼童长大后继续勤学,成为千里骏马,故取名《龙文鞭影》。
本书原作者萧良友,汉阳(今湖北武汉)人,自幼聪慧过人,有神童之名,万历年间会试第一名,任国子祭酒,凡关国家大事,无不向他询问。国子监为国家最高学府,祭酒是国子监的主管官,相当于全国最高学府的校长。这位学术界的首脑人物为加惠幼学,亲自撰写《蒙养故事》,可见他对幼童启蒙教育的重视,也使本书甚有份量,于明清时期广为流传。
《龙文鞭影》内容涵盖二十四史中许多人物典故,并广泛吸取经史子集、神话、小说、笔记中的材料。四字一句,全书共1030句,扣除首尾6句外,于1024句中,每句皆描述一个或两个人物的故事。按平声韵的韵部编排,上平声(十五韵):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十五韵):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其中两句对偶成联,偶句押韵,如一东韵的韵脚有:蒙、通、忠、瞳、风、东、骢、虹、功、戎、中、充、雄、童、崇、笼、融、翁、忠、熊。就现代汉语读法,有些字已归入其它韵部,但为尊重原著,编排上仍不作改动。
为避免幼童不易理解,本教材将全书1030句分成514个小单元,除首联4句主旨说明及尾联2句结语,每个小单元将原文加以注释、语译,并解说文中的人物故事,就典故的内容、背景、传统文化及蕴含的教育意义,做简洁清楚的说明。希望透过这本易于记诵的韵语书,阅览上至三皇,下至唐宋的一千多个故事,让幼童快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从这历史大戏的正负人物中分辨是非善恶,以古鉴今,了解善恶有报,学会做人的道理,進而培养高度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