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9年04月04日】
2009年4月3日澳洲东部时间晚10时,神韵国际艺术团在维多利亚省吉朗市的首场演出圆满落幕。演出中,观众为艺术家们的精彩演出所感动,掌声持续不断,场内气氛热烈。演出结束时,很多观众意犹未尽,长时间鼓掌向演员们表达衷心谢意,演员们三次谢幕。
在两个半小时的演出中,来自政界、艺术界、金融界等各界中西方观众在无法言表的感动中饱览国际一流艺术、中华正统文化和歌舞的盛典。许多观众表示,神韵为吉朗带来一场文化和艺术盛宴。
华人音乐节目主持人:要向听众介绍神韵
活泼、阳光的杨小姐是墨尔本一家华人电台音乐节目的主持人,她和友人一行五人开车近两个小时来看神韵演出。演出结束后,她难掩兴奋,与友人在神韵的海报前拍照留念。
她说:“听朋友介绍说这个演出很好,所以来了。”她告诉记者,还有两个朋友因为时间不合适没有一起来,但明天会来看演出。她说:“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这是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现信仰,挺好的,用这种艺术表演的形式来表达,很有特色。”
从小学了9年芭蕾舞的杨小姐,惊叹于中国古典舞丰富的表现力和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精深,对于中国古典舞还能形象地刻画出各种人物的性格、情怀,甚至可以使中国各个朝代场景人物生动的展现在舞台上,她感叹不已。
她表示,回到电台后会向听众介绍神韵的演出。
迪肯大学前校长:文化的传承打动我
神韵国际艺术团在维多利亚省第二大城市吉朗的第一场演出,在迪肯大学的考斯特剧院(Costa Hall)、全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
迪肯大学前校长Willson先生和夫人满怀兴致地观看了这场演出。中场休息的时候,Willson先生说:“这是一场非常精彩的演出,我说他精彩,不仅仅是因为服装、音乐还有高难度的舞蹈,尤其那个天幕,我很感兴趣,不知道设计者是怎么做到的,立体感很强,画面上的人一下就到了跟前。不过我觉得这场演出最重要的,我想是她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知道,在中国大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我想很难做的到。你看到(中共)对法轮功的迫害,你就知道,他不大可能传承什么文化,但是这个来自纽约的团队他们做到了,我想这真是令人十分欣慰的事。”Willson夫人则表示,今天的演出华美无比,实在是超出了我们的预想。
Willson先生说,我从迪肯大学建校开始就在这里,看到考斯特剧院的建成,看到吉朗从穷困的海边小镇成长为今天的兴旺城市,我感到很自豪。今天的演出真是令人印象深刻,我很高兴今天我们来到了这里看神韵演出。
大学数据分析管理:演出像甘露温抚人心
维多利亚大学数据分析管理中心的Kris Andrew-Davis评论说:“神韵演出服装颜色出众、明亮,天幕景色优美,令人叹为观止!”她对《龙泉鼓舞》印象颇深:“这是非常不同的文化体验。重要的是,演出像甘露一样,温抚人心。”
先生Eddie则推崇神韵的歌唱家,“他(她)们的演唱匪夷所思,音色非常美,美得不可思议!
芭蕾舞演员:真是太棒了
Mandy Smith是一位芭蕾舞演员,她那纤细苗条的身段和优美高雅的气质,流露出一位专业舞蹈演员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她和朋友们一起观看了神韵国际艺术团在吉朗的首场演出,之后赞不绝口。她说:“服装美丽,演员美丽,舞蹈技巧高超,真是太棒了!”
Mandy Smith平时主要在墨尔本演出,作为专业舞蹈演员,她内行地说:“我非常喜欢神韵艺术团表演的中国古典舞,非常优美。喜欢舞蹈中的技巧动作和演员的柔韧灵活。”
会计师:感谢神韵演员,我为他(她)们骄傲
Cathy Walley是一位会计师,她和男友Jarrod一起观看了神韵演出,在中场休息期间,Cathy难掩兴奋之情,她不住地说:“演出太美了,令人惊艳地美。尤其是那流畅的飞裙,非常美。
Jarrod最喜欢主持人的讲解,这使他能够理解每个舞蹈背后的故事:“我们绝对喜欢这台演出!”
演出内涵丰富 非常打动人心
Kate和Ben夫妇一同来看演出,问及观感,Ben表示很喜欢演出所传达的信息,“我全部都喜欢!男高音音色非常漂亮,非常打动人。”
夫妇俩对于中华文化一直情有独钟,也经常通过电影去涉猎有关中国的信息。“我曾和太太看了好多好莱坞大片,你也能看到场面的壮观、华丽的服装等,但我认为其中的内涵却已经不在。而这场演出的内涵、深层次的东西,非常打动人心。”
Kate称,舞蹈演员的一招一式、动静翻跃,说不出的感人!“……还有服装,我从没看过那么漂亮、优雅的服装。我想進去再重看!”她非常感谢丈夫买票给她,“这是他所送给我的最好礼物。”
一个偶然的机会,Ben看到了神韵演出的海报,他毫不犹豫地买下了票。他表示,绝对不虚此行。每个节目结束,Kate和Ben迫不及待地拍手叫好、吹口哨,他们的兴奋感染了周围的观众,整场演出中,现场观众与台上演员互动热烈,最后演员们三次谢幕。
Ben说:“容忍和包容是普世价值,正如我们本人也有信仰。”他们以前也知道木兰和孙悟空的故事,但这次通过中国古典舞表演出来,促使他们想進一步理解中华文化,“希望能与中国人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与话题。”
(大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