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9年05月15日】
周穆王(西周天子,康王之孙、昭王之子,名满。)准备攻打犬戎(古时西戎的一个部族,因以“狗”为图腾,故称“犬戎”。),祭公谋父(祭公是封在祭地的公爵,谋父是他的字,他是周公的后代。)劝阻说:“不可!先王只宣明教化,用德业感化四夷,从不炫耀武力,威胁别人。武力,应该平时敛藏,到适当的时机才动用。一旦动用,就威震四方。如果拿来炫?,那就是黩武,也就不会有威慑力量。所以周文公(即周公旦,“文”是他死后的谥号。)的颂诗说:‘收起干戈,藏好弓矢。我相信武王那盛美的懿德,随着雄伟的浩大乐章广布,而能保全又流传久远。’
先王对于人民,总是勉励他们端正品德而敦厚情性;总是丰富他们的财富、便利他们的器用;指明利弊之所在,以典章礼法来教育他们。敦促他们从事有益的活动而避免受到损害;心存道德而畏惧天威!所以能保全种族,世代相传,发展壮大。
当初,我们先王世袭后稷之职,以服事虞、夏两代。继承着先王的盛德,延续着先王的事业,改善先王的教化礼法,朝朝夕夕,敬谨勤勉,恭守笃定,奉行忠信,世代相承,都能完成德业,不辱没祖先。
到了武王,不但发扬光大前代先王的辉煌业绩和光荣传统,而且更加以仁爱和睦,侍奉神碉,保全百姓,没有一人不欢欣鼓舞。商纣王帝辛,遭到人民极大的憎恨与仇视,在忍无可忍之下,纷纷投奔周室,拥戴武王。武王这才出兵,克纣于商邱牧野。所以先王绝不是为战争而战争,只不过是体恤民苦,为民除害罢了。
当年先王定下了各方服事天子的制度,以离京畿远近及藩属等级的分别,而有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等的规矩,这是先王的遗训。京畿之内,如有诸侯不供奉日祭,天子就应首先“修意”,检讨自己的一思一念;侯圻之中,如不供奉月祀,天子就应首先‘修言’,看自己是否有不当言论;如有“宾服”者不供奉时享,天子就应首先‘修文’,看国家典章是否不合适;如有“要服”者不供奉岁贡,天子就应首先‘修名’,检查尊卑职贡的名号安排,是否不妥;至于“荒服”者如果不王,那天子就该‘修德’了,看看自己的教化德政是否下滑了。
倘若意、言、文、名、德依次检查下来,并无错失之处,而诸侯仍不按规定前来朝见的,那就可以刑诛了。这时才有事实根据,而发出谴责的号令和晓谕的文辞;然后再依照刑罚的律条而准备攻伐的军队、征讨的装备等事。
发布了号令,告诉了利害,他们还不来朝见,先王在动武之前还有一招,那就是自己勤修文德,令人心悦诚服,使远人自来,而尽量避免烦劳民兵去远征!正因为先王们是这样做的,所以无论内外远近,没有不听命于朝廷、臣服于周室的。”
周穆王不接受他的意见,一意孤行而去征伐犬戎,结果只不过得到四只白狼和四只白鹿,而由于他没按照周室先前规定的制度行事,因此失信于天下,“荒服”者从此不再来朝见了。
这件史实告诉我们,不可穷兵黩武,不可炫耀军力,这些最好是备而不用。万不得已用时,得“师出有名”,得是“仁义之师”,否则就是不知体恤百姓,为满足君王一己之私的显示作为。
这样看来,要当个天子,在先秦时代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时时刻刻都在惕励之中;日日月月都被临渊履薄的要求着。因为得作为臣民的表率,因此得高标准对待自己。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天子得“以德服人”方为上策!不然的话,天也在看着呀,责任重大呢!
(取材自《国语・周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