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122):商牟佘佴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10月03日】

商(ㄕㄤ)。(Shāng)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子姓,以国名为姓。根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唐尧封帝喾之子契于此,传十四世至成汤,灭夏而有天下,以商为国号,后商被灭于周,子孙以国为氏。”帝喾妃子名简狄,由于误食燕子蛋,而生子名叫契。契长大后,被帝舜任命为司徒,教化民众。后来,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今陕西省商县)邑。但他却被赐姓为子。直到契的第14代孙汤灭了夏朗,建立商朝,商朝的王孙贵族才开始以国名为姓。而商最终被周所灭,商姓才从贵族之姓转为庶姓。

2、出自于姬姓,以封邑名为姓。根据《姓纂》记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春秋战国时期,卫国的公孙鞅投奔秦孝公,在秦国变法图强,有功而被封为商(或上)君,所以又称为商鞅,史称“商鞅变法”。他的后代有些便以封地为姓。

3、黄帝的重孙以地名命姓。

【郡望】

汝南郡:汉置汝南郡,治上蔡(今河南省中部上蔡县西北及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

【堂号】

商姓的主要堂号有 “追远堂”、“半野堂”等。

【历史人物】

商鞅

商鞅姓公孙,又称卫鞅、公孙鞅。商鞅从小好刑名之学,在魏国没有求得一官半职,后来听说秦孝公求贤,要收复失地。于是,商鞅入秦谋求发展,以变法强国之术说孝公,孝公以商鞅为左庶长,下令变法。在新法准备就绪时,还没有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于是在国都后边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他十金。百姓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人敢移动。后又宣布说:“能把木头移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它移动了,当下就给了他五十金,藉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接着就颁布了新法。

商鞅的新法在民间施行了一整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此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商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面的人先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但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传授他知识的老师公孙贾。从此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商鞅执法敢于不避贵势,在秦国震动颇大。

秦孝公二十年(西元前342年),秦国富强,秦国一跃而为战国七雄之一。秦将于、商两地十五邑封给商鞅,号为商君,这也是人称商鞅的由来。

牟(ㄇㄡ?)。(móu)

【历史来源】

1、以国名为姓。根据《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所记载,牟国(今山东省莱芜东二十里)为周时子国,相传为祝融之裔,春秋末灭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

2、以封地名为姓。根据《后汉书.儒林传》所记载,牟长其先封牟,牟长以地名为姓。

3、出自他族有牟姓。今彝、土家、朝鲜、哈尼等民族均有此姓。

4、中国有一年轻牟氏,李改牟。 
注:用于姓氏,目前有2种读音如下:1. mu(世代流传读音) 分布于重庆、四川、湖北、贵州、湖南、山东、东北三省等地区。

2. mou(字典读音) 主要集中在浙江和江苏地区。

【郡望】

1、巨鹿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省平乡西南),秦置县,以为巨鹿郡治所。项羽破秦兵于此。

2、平阳郡:三国魏置郡。隋以前的平阳,在今山西省临汾西南;从隋起,在今临汾。

3、荥阳郡:古荥阳在今河南省荥阳东北,北魏移至今县。曹魏曾置荥阳郡。北齐为成皋郡。隋唐为郑州荥阳郡。

【堂号】

牟姓的主要堂号有 “三弄堂”、“清风堂”等。 

【历史人物】

牟融

牟融,字子优,东汉北海安丘(今属山东)人。牟融少博学,熟读经史百家,并对佛学有很深的研究。一次他向几个儒家学者宣讲佛义,儒家学者们不理解时,牟融总是用儒家的《论语》、《尚书》等经典来阐述道理,而不直接用佛经来回答他们的问题,儒家学者对他的这种做法都表示异议。

牟融讲了个故事:“从前有个叫公明仪的人,他对音乐有很高的造诣,弹得一手好琴,优美的琴声常使人如临其境。一天,他对着一头正在低头吃草的牛,弹了首古曲‘清角之操’,牛仍然自顾吃草,根本不理会这悠扬的琴声。他观察思考后,明白那牛并不是听不见琴声,实在是不懂得曲调高雅的古曲。所以他又弹起一首蚊子、牛蝇和小牛欢叫的乐曲,那牛立刻停止了吃草,摇着尾巴,竖起耳朵很专心地听着。”牟融接着说:“我知道你们熟悉儒家经典,所以引用儒家的话和你们谈。你们没有读过佛经,对佛经是陌生的,如果和你们直接谈佛经,你们很难明白啊!”而后那些儒家学者都表示接受。


佘(ㄕㄜ?)。(Shé)

【历史来源】

1、出自于余氏音变后转化而来。根据《姓氏寻源》记载,“古有余无佘,余转韵为遮切,音蛇。”在汉代以前无佘氏,因此在周、春秋、战国时代都无佘氏的记载。后来佘字是从余字音变后转化而来的。那么佘氏也应是有一些余氏的后人改变而来的,遂形成佘氏。

2、以地名为姓。汉后有佘山(今上海市青浦县东南),居住在佘山的周围的居民,其中有些以山名为姓。据古书记载,佘姓人多住于江西省南昌。钱大昕曰:“佘姓音蛇,即汉书荼恬之荼,省文。”

【郡望】

1、新蔡郡:晋惠帝置,从汝阴郡分出,(即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蔡国自蔡迁此,故名。晋新蔡郡即治新蔡。北齐改广宁郡。

2、新郑县:西元前806年,周封宣王之弟友于郑(今陕西省华县东),曰郑桓公,此郑建国之始。东周初郑武公迁都于此,曰新郑(即今河南省中部,北靠省会郑州,距郑州市38公里),以别于原陕西省之郑地。

【堂号】

佘姓的主要堂号有 “慰忠堂”、“佑启堂”等。 

【历史人物】

佘翘

佘翘(西元1567年~西元1612年),字聿云,号燕南,又号铜鹊山人。铜陵县合二耆(今郊区大通镇)人。佘翘天性聪颖,四岁时即能授书成诵,稍长,遂工习诗文,研究经史。

明万历十九年(西元1591年),佘翘赴应天府乡试中举,后屡赴京会试不中。归里后,遍访名胜,潜心著书。佘翘一生著述颇丰,有诗集《浮斋百韵》、《秋浦吟》,文集《翠微集》、《幼服集》、《偶记》、《白下游草》、《齐山奇记》和《三忠传》,传奇剧本《量江记》、《赐环记》,杂剧《锁骨菩萨》等,皆刊行于世。其中以戏剧作品《量江记》成就突出,笔法奇特,假借神鬼,借古讽今。当时的戏曲评论家吕天成在其著作《曲品》中称“量江记全守韵律,词调俱工,一胜百矣。”

万历四十年(西元1612年),佘翘应池州知府李思恭聘请编修《池州府志》,编次未几,于同年八月病逝。

佴(ㄋㄞ?)。(Nài)

【历史来源】

源自于黄帝后裔商汤。至东汉光武帝有左相佴湛为佴氏始祖。得姓原因是,因为皇帝负责设计和制作爵冠,爵冠傍弼珥,大王就以此赐姓竖人旁于耳边以为佴氏。宋代文学家所写的《晋山公集》有段记载是“晋代,佴湛的事迹”,说明了佴氏得姓至少有1600年以上的历史。晋代以后,佴氏很少见。

【郡望】

古滇郡:两千多年前,滇池(今云南省)沿岸有过一个古老的王国,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滇”,然而就在司马迁将她载入典籍后不久,滇国就销声匿迹了。没有踪影,没有传说,没有人知道它的臣民哪里去了,像一个亘古的谜,没有人再提起云南古史上的这段辉煌。然而,它曾经达到鼎盛一时的艺术成就,即使是两千多年后,仍再没有复兴过。关于这段历史,司马迁有过一个至关重要的记载,大约在西元前339年,楚国欲将势力范围扩展到西南,派楚将入滇。不久,秦国灭了巴国和蜀国,楚将失去了与楚国本土的联系,于是,“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这是史料中明确记载的一代滇王。在他之前是否有滇王存在,无从考证了。西元前一世纪左右,这个孤立的王国终于走到了终点。一位称雄滇池的滇王,向汉朝的使者提过一个认真的问题。他问:“汉朝与我谁更大?”在这位滇王的眼里,世界不会比滇国的地域大多少。可是,不久之后,这位可受的滇王连同他的天堂,便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世界远比他想像的广大得多,复杂得多。西汉元封二年(西元前109年),汉武帝兵临滇国,滇王举国投降,并请置吏入朝。于是汉武帝赐给了滇王王印,令其复长其民――这枚纯金铸就的滇王印,两千年后,出土于石寨山。此后,汉武帝在云南设置了益州郡,滇王的权利被郡守取代了,从此受制于汉王朝的郡县制度。
  
【堂号】

古滇堂:古滇堂在现在的云南省境内,据说自古以来,有不少姓佴的人家,在不断繁衍滋长。云南古称滇,所以一直到现在,佴氏家族世代相袭“古滇”堂号。

【历史人物】

佴湛: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晋有佴湛,被佴氏后人奉为佴姓的鼻祖。
佴祺:明万历年间金榜题名,荣登進士。官至御史、直隶巡按等。
佴缙:据《续通志.氏族略》载,明时有佴缙任广东都指挥。
佴杰:据《续通志.氏族略》载,清时有佴杰,曾任直隶知县。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