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9年11月25日】
《晋书・忠义传・嵇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兵交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绍为嵇康之子,官至侍中。(原文)
嵇康是晋朝的名士、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所写的《养生篇》等佳作,流传于后世,十分受推崇。他才华横溢,以丝竹音乐闻名于世,像著名的《广陵散》,就是他的代表作。当时他和六位都是四方贤达的友人,经常聚集在竹林底下,悠闲的吟诗唱和、喝酒清谈,对时局有不凡的体认,对人生有着不同流俗的志节与追求,被后人尊称为“竹林七贤”。
嵇康在很年轻的时候,由于遭受诬陷而被司马昭所杀害。他在就义前,十分从容,并将年幼的儿子嵇绍,托付给了好友山涛,希望他能够用心栽培这个孩子。“有山涛在,你就不会孤苦无依,就好像父亲还在你的身边一样。”这是嵇康临别前留给儿子的话,当时的嵇绍才十岁。嵇康临刑的时候,抚着手中的琴,沉痛而又感慨地说:“《广陵散》在世间就要成为绝响了。”在场的人都感到万分地悲恸。
“竹林七贤”中的山涛和王戎,在嵇康被杀害之后,对嵇绍一直都有着特别的照顾。他们尽到了朋友应尽的道义与责任,使得这个孤弱的孩子,即使失去了父亲,却还拥有他俩慈父般的关怀与教导,不再那么无依无靠,这是成语“嵇绍不孤”的由来。朋友之间感人至深的信义与友情,也成为了千古传扬的佳话。
嵇绍字延祖,死后谥号忠穆。非常孝顺,他在父亲过世之后,小小的年纪,就担负起持家的重责,他细致体贴地关怀照顾自己的母亲,用倍于常人的孝思与孝行,抚平母亲内心至深的悲伤和痛苦。嵇绍自幼饱读诗书,而且跟他的父亲一样富有音乐家的禀赋。父亲嵇康通晓五经,擅长书画,深具非凡的艺术气质,这些特质也都能够在嵇绍的身上见到。嵇康的从容就义,在他幼小的心灵当中,留下了永生难忘的记忆。禀承着父亲的风范,嵇绍最后也是为了保卫国家,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当时,河间王与成都王起兵叛变,京城告急,晋惠帝与成都王交战于荡阴一带。不料晋兵打了败仗,眼见兵败如山倒,惠帝随驾的官员们仓皇逃遁,各自保命,卫兵们跑的跑逃的逃,连个影子都找不到。兵荒马乱之际,举目苍茫之时,就在这紧急的关头,只有侍中嵇绍一人,朝服冠冕、俨然不动,独自紧随在皇上的身边,护卫着他的安全。这时,无数森冷的飞箭,从四面八方对准皇上的御辇射了过来,嵇绍护在惠帝的身上,用全身心挡住了雨点一般的流矢,一时间,鲜血不断喷洒在惠帝的御衣上,留下了一簇簇殷红的血迹,嵇绍倒在了血泊中。他用最为惨烈的牺牲,延续着对父亲精神的诠解,如此地从容而又忠烈。
动乱平定之后,左右侍从看到皇上的衣服,溅满了无数的血迹,就准备拿去洗,但是被惠帝拒绝了。他无限感伤地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掉。……”语不成声,至为悲切。战场上的那一幕还恍若昨日,而忠诚的节臣,却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惠帝要永远保存这件血衣,这是国家的柱石与忠臣,用生命的代价所诠释的,对“忠”至诚的理解与实践,这铭记着皇上对他永志不忘的追思。
自古,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嵇绍不惜生命,坦然就义,独自护卫保驾,如此壮举,其深厚的根源,正是源于内心至诚的孝顺之心,所谓“移孝作忠”,这正是最为真实的写照。后世即因此以“嵇侍中血”指忠臣之志。
这也是“虎父无犬子”的最佳证明!古人有正确的生命观:轮回往复、行善积德、善恶有报;“头掉了,只不过碗口大的一个疤”、“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神传文化里的精髓,在奠定生命返本归真的“修炼”理念,并演绎人类该具有的道德操守: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等等。因此并不觉得为国牺牲是傻;护卫皇帝最笨!他感到一切就是该如此做,很自然的,是孝子就该是忠臣,在朝为官就得尽忠职守。“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对谁无愧?对“自己”无愧!也就是“对自己负责任”──文天祥的绝命诗,最具代表意义!
下载方法:按鼠标器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目标文件保存为…」(Save Target As...)。